政府公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是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主管、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并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坚持“传达政令、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服务社会”的办刊宗旨, 准确刊载公开发布的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和省政府各部门规范性文件等内容,是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权威发布平台。《政府公报》刊登的各类文件与正式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通过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方式向社会公开。纸质公报向全省乡以上各级党政机关,社区、村(居)委会以及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 政务(行政)服务大厅等政务公开机构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发放,公众、社会单位可到省、市、县(市、区)档案馆、图书馆、政务(行政)服务大厅查阅。也可登录辽宁省人民政府官网, 或关注“辽宁发布”微信公众号,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设备随时获取政府公报。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大规模造
林绿化工程建设规划(2010—2012)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9〕100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确保到2012年全省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45%以上的目标,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规划(2010—2012)》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充分认识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先后启动实施了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点一线”滨海大道绿化工程、百校千村绿化工程、辽西北荒山绿化工程等省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全面加快辽宁生态省建设步伐。但我省目前生态环境建设欠账较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必须下大力气整治,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加快建设绿色辽宁。通过实施大规模造林绿化建设工程,大幅度增加全省森林面积,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使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保护我省国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实现林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把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二、积极落实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各项措施
  该项规划整合了全省在建和拟建的造林绿化工程,是今后几年我省造林绿化工作的统一规划。规划建设期限为2010年至2012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702万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好落实,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一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据省统一规划分别编制子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分别组织实施。二是工程建设要以集中连片的荒山、乡村道路及公路、铁路、主要河流两侧可视范围造林绿化为重点,尤其要重点整治毁林开荒形成的“小天窗”、开发矿山造成的“牛皮癣”等重点部位。三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选择适宜树种,采取带、片、网、点相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实行飞、封、造有机结合。四是各级政府要通过资金扶持、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放活采伐政策、奖励龙头企业等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造林绿化。五是整合现有各类造林专项资金,整合各种可利用资金来源,整合各项相关政策措施,重点用于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六是要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谁投资、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不植无主树,不造无主林。各级主管部门要层层把关,严格审批。各级政府要落实责任制,加强监管,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三、切实加强对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的造林绿化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林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工程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及检查验收等工作;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工程建设;公路、铁路等部门要做好交通干线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带建设;建设部门要做好城区段的绿化工程建设;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及河滩地绿化整治。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绿化工作,形成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搞好工程建设,加快绿化辽宁进程。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九月一日     

 

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规划
(2010—2012)


  目  录
  引 言………………………………………………………(7)
  第一章 基本情况…………………………………………(7)
  1.1自然资源条件…………………………………………(8)
  1.2林业建设概况…………………………………………(8)
  第二章 指导思想、建设原则 ……………………………(9)
  2.1指导思想………………………………………………(9)
  2.2建设原则………………………………………………(9)
  第三章 建设任务、期限与目标…………………………(10)
  3.1建设任务………………………………………………(10)
  3.2规划期限………………………………………………(11)
  3.3建设布局………………………………………………(11)
  3.4建设目标………………………………………………(12)
  第四章 建设标准…………………………………………(13)
  4.1建设依据………………………………………………(13)
  4.2造林方式………………………………………………(13)
  4.3造林模式………………………………………………(15)
  4.4技术措施………………………………………………(15)
  4.5需苗量测算……………………………………………(16)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6)
  5.1估算依据………………………………………………(16)
  5.2总投资估算……………………………………………(16)
  5.3资金筹措方案…………………………………………(17)
  第六章 效益分析…………………………………………(19)
  6.1生态效益………………………………………………(19)
  6.2经济效益………………………………………………(19)
  6.3社会效益………………………………………………(20)
  6.4效益综合评价…………………………………………(20)
  第七章 工程建设保障措施………………………………(20)
  7.1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建设任务………………………(20)
  7.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1)
  7.3放活资源管理政策,引导市场化造林………………(21)
  7.4强化封育管理,制定严格的封山禁牧制度…………(22)
  7.5严格征占林地管理,加大扩山复垦力度……………(22)
  7.6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管理……(22)
  7.7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工程建设水平…………………(22)
  7.8林业部门要当好参谋,做好服务……………………(23)
  附表:1.辽宁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任务总表……(24)
     2.辽宁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任务按
      造林方式分解表
………………………………(25)
     3.辽宁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总投资
      估算表
…………………………………………(30)
     4.辽宁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各级政
      府补助资金估算表
……………………………(35)
     5.辽宁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资金筹
      措表
………………………………………………(40)
     6.造林地立地类型表……………………………(45)
     7.造林模式表……………………………………(46)


引 言


  为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届八次会议提出在全省实施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经过3年到4年的努力,使辽宁的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5%上升到40%以上,林木绿化率由现在的38%上升到45%以上。为实现这一建设目标,按照省政府的部署,省林业厅在全省林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协调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对全省可造林绿化地块做了进一步调查核实,经与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规划》(2010—2012),以此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造林绿化工作。
  本规划涵盖林业、水利、公路、铁路、城建、煤炭、部队各部门的建设任务。在总体构思和技术设计上,充分尊重自然条件特点,根据地形、地类和土壤条件,将全省划分为18个立地类型和26个造林模式,做为各地、各部门编制造林绿化设计的依据。
  该工程是在我省实施“五点一线”滨海大道绿化、辽西北边界防护林、辽西北荒山绿化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全省林业建设做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进一步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和推动生态省建设步伐。

第一章  基本情况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53′—125°46′和北纬38°43′—43°26′之间。南北宽约530公里,东西长约574公里,国土总面积14.8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为2920公里,全省辖14个市100个县(市、区)。
  1.1自然资源条件
  全省地势自北向南,由东西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大致分列于东西两侧,中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可划分辽东山地、辽中南平原沿海和辽西北丘陵山地三个大区域。全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400-11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逐渐递减,7-8月份为雨季,这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主要土壤分布区有两个,即东部的棕壤区和西部的褐土区。全省土壤分为11个土类、31个亚类、155个土属、602个土种。其中,棕壤和褐土较多、且分布较广。植物区系具有过渡性、混杂性和不稳定性特征,处于长白、华北、蒙古三个植物区系交汇地带。
  1.2林业建设概况
  依据2005年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0425.3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6.9%。其中,有林地面积8009.7万亩,疏林地面积63.8万亩,灌木林地面积911.1万亩(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594.4万亩),未成林地面积524.6万亩,苗圃地面积7.7万亩,无立木林地面积123.7万亩,宜林地面积772.6万亩,林业辅助用地面积12.1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35.13%,林木绿化率38.42%。

第二章  指导思想、建设原则

  2.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辽宁自然规律的特点,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工程建设成效,确保建设任务完成,实现工程建设的总目标。
  2.2建设原则
  ——统一规划,条块结合,各负其责的原则。由省里统一编制建设规划。各市和各部门依据省里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编制各自的子规划和实施方案,将规划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各负其责分别组织建设实施。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工程建设以集中连片的荒山、乡村道路及公路、铁路、主要河流两侧等可视范围造林绿化为重点。尤其是要重点整治毁林开荒形成的“小天窗”,开发矿山造成的“牛皮癣”等,对这些重点部位全部实施造林绿化。进一步提高完善“五点一线”滨海大道和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的绿化水平和绿化规模。各地要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做好进度安排。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营造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确立科学的造林模式。采取带、片、网、点相互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造林方式上,实行飞、封、造有机结合,并加大封山与飞播的比例。积极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以提高工程建设成效和建设质量。
  ——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各级政府通过资金扶持,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放活采伐政策、奖励龙头企业等措施,强化市场运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造林绿化。
  ——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政策的原则。不分土地性质和所有制关系,凡是符合条件并能够进行造林绿化的地块,都要进行造林绿化,做到见缝插绿,身边增绿。整合现有各类造林专项资金,整合各种可利用资金来源,整合各项相关政策措施,重点用于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小流域治理、部门绿化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等,全面推进工程的实施。
  ——确权到户,责任到人,责权利结合的原则。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不植无主树,不造无主林。
  ——突出生态,兼顾经济,提高成效的原则。工程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对适合发展商品林的地块,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调动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补助资金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商品林建设以放宽、放活林木采伐政策为引导,吸引企业、大户等受益主体投资建设。

第三章  建设任务、期限与目标

  3.1建设任务
  规划建设任务为1702万亩 (含辽西北荒山绿化工程未完成面积453.4万亩,外资项目造林40.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内建设任务1358.6万亩,农村路旁植树及非林地建设任务296.2万亩,部门建设任务47.2万亩。
  在林业用地建设任务中,宜林荒山荒地758.9万亩(含覆盖度较低,退化的特别灌木林200万亩),灌木林地387.7万亩,疏林地62.3万亩,残次蚕场149.7万亩。
  建设任务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1408万亩,封山育林205万亩;飞播造林89万亩。在人工造林面积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78.9万亩,灌木林地造林127.6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残次蚕场补植改造458.1万亩,农村路旁及非林地造林296.2万亩,部门造林47.2万亩。
  按森林类别分:营造公益林1184.6万亩,商品林517.4万亩。
  建设任务按年度分:2009年秋90万亩,2010年435万亩,2011年556万亩,2012年621万亩。
  各市及各部门规划建设任务详见附表1、附表2。
  3.2规划期限
  2009年秋至2012年,三年半时间。
  3.3建设布局
  根据全省三大区域现有森林资源和建设任务分布特点,在建设内容和造林方式上按三个区域分类确定。
  辽东山区植被状况良好,是全省天然林保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核心区。其建设内容主要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疏林灌丛补植造林、残次蚕场补植改造。培育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为主的公益林,建立榛子、板栗干果基地和红松果材林基地,选择的主要树种有日本落叶松、红松、刺槐、板栗和榛子等。
  辽中南平原沿海区是全省防护林体系和城镇绿化集中区。其建设内容为宜林荒山(地)和公路、铁路、主要河流沿线及其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可绿化土地、村屯及“农村路旁”可绿化隙地,采取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两种方式进行。培育沿海、沿河、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立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果品基地,选择的主要树种有黑松、杨树、柳树、刺槐、苹果、火炬树和柽柳等。
  辽西北地区宜林荒山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是全省治理沙化、荒漠化、增加森林植被和加快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其建设内容为宜林荒山(地、沙)、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公路、铁路、主要河流沿线及其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可绿化土地、村屯及“农村路旁”可绿化隙地,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三种方式进行。人工造林主要是在山地中下腹、侵蚀沟、沟谷和平地及固定沙地进行,培育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林种;封山育林是在山区阳坡半阳坡薄层土有少量天然乔木生长的荒山荒地或盖度在50%以下的灌木林以及有种源的半固定沙地进行,主要培育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飞播造林一般选择在高山远山,人为经营活动困难的不可及或难及地段进行。区域选择的主要树种有油松、樟子松、侧柏、刺槐、杨树、沙棘、文冠果、山杏、大扁杏和锦鸡儿等。
  3.4建设目标
  到2012年,完成全部规划任务,全省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5.13%提高到40.0%以上,林木绿化率由现在的38.42%提高到45.0%以上;到2015年以后,森林覆盖率可达到并稳定在42.0%左右,林木绿化率可达到并稳定在48.0%左右。通过不断完善绿化,加强管护,调整结构,使全省初步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生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高,全面改善我省人居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第四章  建设标准

  4.1建设依据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
  《飞播造林技术规程》(GB/T15162-2005)
  国家林业局《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
  辽宁省林业厅、财政厅《辽西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项目及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辽林字〔2009〕9号)
  4.2造林方式
  4.2.1 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设计为四种方式:一是裸根苗造林。适用于中层土以上、土壤肥力较好地块。栽植前,苗木要用清水浸泡等措施进行处理,植苗后及时覆土、踩实、灌水,确保成活;二是容器苗造林。适用于土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地块。整地坑盘要外高内低,以利于蓄水和灌溉;三是埋根造林。适用于杨树、刺槐、山杏等树种,一般采用1-2 年生苗根,埋根后覆土踩实、苗木顶端露出坑面5—10厘米;四是台田造林。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面低湿、排水不畅的盐碱地造林地块。台田整地规格:台面宽3或5米,排水沟上口宽1米,底宽0.5米,沟深0.5米。对于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盐碱地造林,应修建排水沟渠,构成排水系统。对农村路旁植树要求每侧2-3行,株行距1.5×3m,苗木规格,2年一级苗。
  4.2.2封山育林
  适用于疏林灌丛、残次蚕场和人工植苗造林困难的高山、远山、陡坡、土地瘠薄但有天然下种能力的地块。坐落在路旁、村旁等人为活动频繁作业地块,应设置1.5米高左右的铁丝网围栏或建生物围栏措施进行封育并加强人工管护;在深山、远山,人为活动相对较少的地块,可以人工看护为主加强封育管护。封山育林地段要建立标志牌,建立健全管护制度,设专门管护人员巡护等。
  封山育林可辅以人工复壮、修剪并对目的树种进行留株、培育等综合措施。
  4.2.3飞播造林
  适用于高山远山人工造林难度大、相对集中连片的宜林(草)荒山荒地。播区面积一般不小于飞机一个架次的作业面积。同时宜播面积应占播区总面积70%以上。播区应尽量选择阴坡、半阴坡,阳坡面积原则上不超过30%。面积较小、坡度较缓地块可进行人工撒播。播种作业前要在种子外表粘着胶、药剂、肥料和添加剂等包衣材料,以增加种子重量,减少种子落地后的位移和鼠害,可播种单一树种,也可多树种混播,选择的树种及播种量见表1。

  

飞播造林树种及播种量表

    表 1                                         位:克/

树种名称
油 松
侧 柏
刺 槐
锦鸡儿
荆 条
播种量
350-500
100-150
200-300
500-600
500-600

  4.3造林模式
  根据地类、地形地势和土壤条件等因子的差异,将造林地块划分18个立地类型,设计了26种主要造林模式。为科学选择造林树种、造林方式、栽植密度提供标准依据,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各立地类型、造林模式详见附件1、附件2。
  4.4技术措施
  影响人工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造林苗木选择、整地和栽植技术等。为确保工程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应选择良种壮苗、采取正确的整地方法和栽植方法,同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造林技术。
  在苗木选择上,要选用Ⅰ级苗木造林;灌木树种,株高40—60厘米,根系发达;乔木树种,要求2年生以上的移植苗;种子要从良种基地采集。工程建设尽可能使用工程区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苗木,确保苗木生存适应性。所需用的各类树种苗木,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植物检疫,持有《森林植物专用章》和《植物检疫证书》的苗木方可使用,无检疫证明的苗木一律禁用,防止病虫害传播蔓延。
  造林整地是改善林地土壤的物理特性,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林木生长发育,达到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人工造林应因地制宜,分别采用穴状、鱼鳞坑等整地方法,以改善土壤水分等立地条件。对于丘陵山地要进行适当平整,以免形成过大起伏或沟堑,对于荒山造林,可随坡就势进行穴状整地。要严格技术标准,保证整地的深度、宽度和断面形式质量,还要尽量保留原生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苗木栽植环节,要严格执行“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做到苗正、根舒、适当深栽、根土密接、分层压实,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埋土一定要踩实,防止大风摇动树干,根部灌风失水而死亡。在栽植过程中可以采用深坑低埋法、苗干套袋法、覆盖法、封堆固苗法等节水和保墒措施。尤其在辽西北干旱地区,除使用机械提水等方式进行座水造林外,还要推广应用DJS节水、蘸泥浆、保水剂、生根粉、覆膜、套袋等综合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4.5需苗量测算
  经测算,工程建设需要苗木10.6亿株,其中乔木树种为8.4亿株,灌木树种2.2亿株。另外,飞播造林需种子26.7万公斤。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估算依据
  依据国家林业局《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和辽宁省林业厅、财政厅《辽西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项目及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辽林字〔2009〕9号)文件,结合辽宁实际情况确定。
  5.2.总投资估算
  5.2.1估算指标
  参照国家林业局《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结合辽宁实际情况,初步确定本次规划的估算指标。即:宜林荒山荒地人工营造乔木林450元/亩,营造灌木林350元/亩;封山育林100元/亩;飞播造林80元/亩;灌木林地造林200元/亩;外资项目造林500元/亩;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残次蚕场补植改造200元/亩;农村路旁植树1.5元/株;非林地造林350元/亩。
  5.2.2总投资估算
  经测算,工程建设总投资约为46.8亿元。其中,林业用地建设投资36.1亿元,农村路旁及非林地建设投资9.1亿元,部门建设投资1.6亿元。
  在林业用地建设投资中,人工造林33.3亿元,封山育林2.1亿元,飞播造林0.7亿元。
  建设投资按年度分:2009年投资2.8亿元,2010年投资11.4亿元,2011年投资15.2亿元,2012年投资17.4亿元。各市及各部门建设投资估算详见附表3。
  5.3资金筹措方案
  本规划所需建设资金拟采取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利用世行贷款、各级政府适当补助、社会各界多方投入、受益主体自我筹措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解决。
  5.3.1各级政府补助资金估算
  1、补助标准
  对各市造林实行定额补助的政策。参照国家工程造林和我省重点生态工程现行的补助标准,并结合我省林业生产实际拟定各级政府的补助标准为:宜林荒山荒地人工营造乔木林200元/亩,营造灌木林120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飞播造林40元/亩;灌木林地造林100元/亩;外资项目造林150元/亩;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残次蚕场补植改造50元/亩;农村路旁植树1.5元/株;非林地造林100元/亩。对各部门造林给予适当奖励。
  2、补助金额
  经测算,各级政府补助资金约为18.0亿元(补助资金中包括辽西北荒山绿化工程补助2.2亿元、09年安排的90万亩任务补助资金1.3亿元和40.7万亩外资项目造林配套资金0.7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38.5%。其中,公益林补助资金13.3亿元,占各级政府补助资金的73.9%;商品林补助资金4.7亿元,占各级政府补助资金的26.1%。
  3、各级政府筹措资金来源
  各级政府投入资金由争取中央支持和省、市、县政府共同承担来解决。
  1)中央补助资金
  根据国家补助资金投向和近几年资金争取的实际情况,2010年到2012年3年内争取落实国家补助资金3.0亿元,加上09年争取的1.3亿元,共计4.3亿元,占各级政府补助资金的23.9%。
  2)省财政以奖代补资金
  省财政以奖代补资金的使用原则:一是重点补助公益林、路旁植树;二是重点补助辽西北地区;三是对商品林适当补贴;四是对部门造林不予补助,待工程完成后适当奖励。
  根据上述原则及各地财力情况确定省对各市以奖代补的不同比例。
  经测算,省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8亿元,占各级政府补助资金的43.3%。剔除辽西北荒山绿化工程造林补助资金2.2亿元,三年建设期内,省财政尚需安排以奖代补资金5.6亿元。其中,2010年1.2亿元,2011年1.9亿元,2012年2.5亿元。省对各市的具体补助数额按年度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落实。
  3)市以下各级政府补助资金
  市以下各级政府筹措补助资金约为5.9亿元,占各级政府补助资金总额的32.8%。
  5.3.2其他方式资金筹措
  剔除各级政府补助资金18.0亿元,工程建设其余资金为28.8亿元,占总投资的61.5%,由相关部门、世行贷款、社会各界及受益主体等筹措解决。

第六章  效益分析

  6.1生态效益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净化大气环境,农田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游憩等多种功能。工程建设新植林达到全省林分平均水平时,根据现有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测算,总的生态效益每年可达568亿元,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全省森林生态效益可在目前的2918亿元基础上增加到3486亿元。
  6.2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包括木材生产和经济林果品生产两方面,经测算,直接经济效益平均每年可达19.6亿元。
  6.3 社会效益
  森林的综合开发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首先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其次森林游憩带动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再次工程建设期可使用农村劳动力9360万人次,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缓解社会压力,增强社会稳定因素。
  6.4效益综合评价
  全省荒山造林建设工程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间接和直接效益每年可达588亿元。工程建设可使全省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规划任务完成后,到2012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135万亩,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35.13%提高到40.0%以上,到2015年以后,森林覆盖率可达到并稳定在42.0%左右。新增林木绿化面积1480万亩,到2012年,林木绿化率将由现在的38.42%提高到45.0%以上,到2015年以后,林木绿化率可达到并稳定在48.0%左右,基本实现绿化辽宁的目标。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森林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农田防护、防灾减灾等功能也将进一步增强,必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七章  工程建设保障措施

  7.1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建设任务
  本规划的各项任务已落实到各市、各部门,建议省政府尽快批复建设规划,并明确各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为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纳入省政府考核体系,予以重点考核督办。各地各部门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定专项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落实到造林小班和责任人。
  7.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强化资金管理,制定科学的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的追踪检查和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完善财务制度。各级政府要落实好补助资金,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严禁挪作他用。为保证政府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省财政补助资金要根据各地年度计划、造林质量、保存率情况安排拨付,以奖代补,先干后补。与进度挂钩,与质量挂钩,与保存率挂钩,充分发挥资金的补贴激励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7.3放活资源管理政策,引导市场化造林
  要结合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落实林地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对非林地上所营造的林木,采伐政策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推进林业经济发展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8]64号)执行,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砍伐,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各级林业部门提供无偿便捷服务,鼓励商品林经营,放活采伐管理政策。按照新的森林经营技术规程,提高营林效益,积极引进林木加工企业,引导市场化大规模造林,使资本、技术、人力等各种资源向林业的建设与发展集聚。
  7.4强化封育管理,制定严格的封山禁牧制度
  为提高造林成效,巩固造林成果,在总结各地封山禁牧经验的基础上,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辽宁省全面封山禁牧规定》,使全面封山禁牧这一行之有效的基础措施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各地应积极推行封山禁牧规定,并制定乡规民约,落实管护制度。结合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推行围栏封育,舍饲圈养等措施,加强新植林的管护和经营。
  7.5严格征占林地管理,加大矿山复垦力度
  要加强森林资源及征占用林地的管理,尤其要强化交通干线两翼等部位的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在主要交通干线可视范围内、大中型水库迎水面等敏感地带内采石开矿及林木皆伐作业。对已经占用或实施皆伐作业的林地,要责成用地单位和森林经营者尽快治理,加快植被恢复。
  7.6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在各地各部门严格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实行严格的省级检查验收制度,依据规划全面检查各地各部门任务落实、造林质量、林木保存率等各规划指标的完成情况,检查验收情况作为省财政拨付资金、省政府对各地各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7.7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管理、科学施工。选择优良品种,加强良种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科学实用的栽植方式和造林技术。要发挥省内科研院所和林业大中专院校的科技优势,结合工程需要,对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建设成效。
  7.8林业部门要当好参谋,做好服务
  各级林业部门要为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提供造林技术、经营方式、种苗供应、技术咨询、课题攻关等全方位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动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咨询、服务、调度、反馈等各项工作,深入实际,靠前指挥,抢抓机遇,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全力打好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攻坚战。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