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我省食品安全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将辽宁建设成为食品安全放心省,食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普遍落实,监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群众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80%以上,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风险隐患问题解决率达到100%,食用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食品抽检监测问题发现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二、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一)全面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的要求。科学规划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工作,确保食品安全标准覆盖所有食品品种;建立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优化标准服务,加强标准执行的跟踪评价。遵循食品生产经营规律,建立问题收集机制,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食品生产经营全领域、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每年对辖区内20%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随机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每5年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品种全部覆盖一次。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危害严重的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着力解决高毒剧毒农药违规使用、抗生素激素滥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突出问题。坚决惩处明知存在违法犯罪行为仍然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其他便利条件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公开监督检查、抽检监测和案件查处结果等信息。严肃追究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作为的监管人员的责任。
(二)落实属地责任。各地区要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每年至少听取一次食品安全工作汇报,分析研判形势,解决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要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把确保食品安全的工作成效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制定实施各领域食品生产经营的主体责任标准,督促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食品安全员(师)制度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质量追溯制度。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和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实施更为严格的主体责任标准,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食品生产经营者100%达到主体责任标准,食用农产品合作社、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及重点领域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00%实现可追溯。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到2020年重点领域70%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
(四)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民意征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联系点制度,主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建议。建立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工作体系,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完善并落实有奖举报政策。鼓励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现线索及时报告监管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要动员各条战线及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科普宣传。新闻媒体要依法开展食品安全公益宣传,倡导健康营养的食物消费理念,引导公众提高食品安全素养,曝光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注重发挥食品安全专家智库在咨政建言、风险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完善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发挥第三方机构在检验检测、信用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中用餐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支持消费者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维护合法权益。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进行社会监督。
三、深化食品安全领域改革
(五)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有机构、有人员、有职责、有手段”的要求,优化职能分工和工作流程,解决监管空白和职能交叉等问题。推进食品药品犯罪侦查队伍接受公安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双重领导。2015年底前,县级市场监管部门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首要职责,在内设机构、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保障到位。2017年底前,规划设立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乡、镇(街)全部设立基层监管机构。分步实施食品监督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和乡、镇(街)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2018年底前全部达到规范要求。建设食品安全信息直报系统,2018年底前覆盖全部乡、镇(街),2020年底前延伸至重点监控部位。
(六)强化食品安全统筹协调。2015年底前,市、县(市、区)政府及乡、镇(街)成立并及时调整食品安全委员会或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相应设置办事机构,制(修)订工作规则。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严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关口。加强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导检查、考核评价的作用。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对辖区内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暗访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考核。
(七)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建设覆盖全省服务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云”工程,按照“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原则,整合政府食品安全相关部门、检验检测机构、生产经营企业、第三方社会中介组织等方面的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资源,融合监管、追溯、投诉举报、舆情分析、应急指挥、公众互动等功能,进行大数据监测分析,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可知、源头可溯、流向可查,促进食品安全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
(八)建设省级食品安全信用平台。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守信与失信行为信息库,健全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制度,将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结果与行业准入、融资信贷、招标采购等挂钩,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2015年底前,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企业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实施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四、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建设水平
(九)加快食品安全立法进程。2015年底前,出台辽宁省食品安全条例,加快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食品安全地方法规的立法进度。抓紧制定出台配套规章和执行制度,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加强地方性食品安全法规规章解释工作。
(十)加强食品安全普法工作。将《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纳入全省“七五”普法计划。2016年底前,公众对《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重点内容知晓率达到20%,2020年底前达到70%。组织对政府及部门负责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专题培训,2015年底前培训率及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100%。
(十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明确市场监管机构和事业编制食品安全执法队伍的执法主体资格,明确乡、镇(街)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行政执法权限。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操作流程、细化量化裁量范围,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食品安全综合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着力解决有案不移、有案不立、涉案产品鉴定处理等问题。加快建立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强化执法公开,实行监管标准、程序、结果公开,保障行政相对人和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加强食品安全队伍建设
(十二)提高监管人员能力素质。制定实施全省食品安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基层监管业务骨干培养工程和监管人员三年轮训制度,开展食品安全卫士评选和专业技能竞赛。2017年底前,每个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至少配备1名监管业务骨干。整合基层协管员资源,2015年底前完成全省食品安全协管员聘任并规范管理。市县政府对食品安全协管员给予必要的经费补贴,保障其开展工作。建立省政府食品安全专家培养选聘机制,2020年底前,全省每个食品安全专业领域至少有2名国家级食品安全专家。
(十三)加强从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支持鼓励企业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食品安全管理队伍,加大培训考核力度。2019年底前,全省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全部达到职业化标准。大力招募食品安全志愿者,组织开展公益宣传、协助管理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到2020年,建立万名志愿者队伍,培训率达到100%。
六、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放心省建设工作
(十四)量化标准,细化指标。综合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辽宁食品安全放心建设标准,既明确规定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标准全部达标等定性要求,又突出强化群众食品安全满意率、风险隐患问题解决率、食用农产品监测合格率、食品抽检监测问题发现率等量化指标,做到可操作、可检查、可评价。
(十五)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将食品安全放心省建设工作作为食品安全专项规划的重点内容,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建设“食品安全放心县”为基本单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城乡并重,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县、食品安全放心市的建设,确保到2020年底前实现食品安全放心省的目标。
七、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十六)大力发展食品产业。统筹分布于三次产业中的食品产业资源,编制食品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鼓励食品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加大产学研对接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促进辽宁食品行业老字号品牌焕发新活力,培育发展一批全国知名新品牌,积极抢占国内外消费市场。发展壮大食品产业园区,鼓励企业通过实施两化融合、“互联网+”、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传承和弘扬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推动食品产业与健康、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十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依据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大力推动实施“多证合一”、“电子证书”,鼓励监管方式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流程,减少时限,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企业建立对接机制,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法规、培训、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确立“食品安全是发展中的安全,产业发展是安全中的发展”理念,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核心利益,营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八、强化监督保障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抓紧抓实抓好。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方案,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
(十九)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分散在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经费,强化对重点工作的保障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展改革部门会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施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基层监管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装备建设项目。联合各类科技资源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对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将食品安全的相关研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先主题予以保障。
(二十)强化督查考核。对各地食品安全工作实施分类管理、差异化考核,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平安辽宁建设及综治考核,并增加权重,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作优胜奖项目。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不合格或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向上级政府承诺目标的地区,由上级政府对该地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约谈。省政府食安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本《意见》的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报告通报。
(二十一)落实奖惩措施。依据《食品安全法》,出台辽宁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食品安全工作职责规定及问责流程,明确细化责任追究对象、方式、程序等,确保责任追究到位。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1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