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报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9月14日
辽宁省农业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6〕41号),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1号令)、《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农业部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创品牌、增效益为主攻方向,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供给体系,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有效供给明显增加。中高端农产品消费品比重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000万吨左右,高标准粮田建设面积达到2292万亩。优质蔬菜产量稳定在4200万吨以上,水果产量达到900万吨。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48%以上,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现代农业取得积极进展。
——质量效益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农业节本增效成效显著;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以上,农药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75%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培育壮大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达到60%左右,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粮食仓储物流能力全面提升。到2020年,实现全省粮食物流大通道全面打通,粮油仓储设施明显改善,收储能力显著提升,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实现全覆盖,粮油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粮情监测预警全面落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引导农民尊重和适应市场变化规律,在巩固2016年调减2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优质水稻、专用大豆、特色杂粮、高淀粉马铃薯种植面积;做强油料、蔬菜、水果等优势品种;着力打造优质花生、设施蔬菜和名优水果生产大省;做精食用菌、中药材、小浆果、花卉苗木、柞蚕等特色产品,建设一批专业村、专业乡。实施好1000万亩水果振兴计划,提升高效精品果园建设水平。加快调整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特色等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实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实施1000万亩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稳步扩大优型节能日光温室生产规模。积极落实国家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以辽西北等干旱地区为重点大力推进优型节能日光温室小区建设。通过采取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方式,提高全省优型节能日光温室小区规模化、现代化、集群化发展水平;集成推广提质增效综合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单一技术向集成技术转变。重点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工厂化育苗、“一网一板一幕一蜂一灯”生态绿色物化等4大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推进由“园”向“区”的拓展。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质量效益。
(三)提高现代种业发展水平。积极引导和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促进种子企业逐步成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率先在杂交玉米和常规水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种子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自育品种试验,采用先进种子加工技术及装备,提升种子质量。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和配送体系。科学制定品种审定标准,规范品种审定行为,健全品种退出机制,加快不适宜种植品种退出。加强种子市场监督,严厉打击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强化进出境种子检验检疫,开展疫情监测及监督抽查。
三、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优势农产品资源和“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为基础,加快产品创新升级,增加优质农产品加工品种供给。延长粮油、果蔬、畜禽、水产、林特产品和现代种业等产业链条。粮油产品重点发展主食加工业,积极开发副产品综合利用,大力提高优质白酒产量。果蔬产品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加工业,提高清洗、分级、预冷、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处理能力。畜禽产品重点发展肉、蛋及奶产品加工业,提高工厂化屠宰集中度。水产品重点发展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制品、保健方便制品等。林产品重点发展优质林特产品、森林食品、中药材等加工产业。
(二)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功能。提升现有产业园区服务功能,增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地域特色鲜明、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高标准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制定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标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项目。
(三)积极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研发、改进管理、提升质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壮大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的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加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消化玉米产能和库存,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鼓励行业协会依托龙头企业,指导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工作。
(四)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田头市场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力争建设若干区域性、全国性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生产与销售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发展农产品从田间到地头直达餐桌的流通新模式。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优势,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加快粮食产业智能化改造体系建设,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搞活粮食流通,确保粮食市场平稳顺畅。
(五)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建设全省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加强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测,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改造搞活传统农业,连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信息化贯穿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发展数据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推广农业电子商务,促进信息服务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之间的融合。探索新时期12316服务新模式与新手段,建立开放式应用平台,探索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信息系统。
(六)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示范区建设。巩固传统农产品出口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扩大特色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加快境外农产品贸易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出口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推动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带动优势农产品出口。
(七)大力发展农业资源休闲产业。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通过城乡消费者参与活动,减少农产品销售环节,加强农业与市场的联系,促进农村商业、通讯、餐饮、旅游纪念品加工、工艺品制造行业的发展。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发展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强化农业产业科技支撑
(一)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创新联盟作用,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健全“三权在县”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建立“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加强农业教育培训。实现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和推广培训有机协同,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建立植物疫情阻截带和应急防控系统,强化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农药科学使用技术,全面做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
(二)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敞开重点农机具补贴、鼓励先进实用农机装备和技术研发,切实提高中高端型、全产业链的优质农机装备供给,探索“互联网+”购机模式,加大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和设备创新投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相结合,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集中力量研发新型农机产品。进一步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试点,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老旧农业机械,提高系统性精准型农机化政策供给水平。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扩大集成配套农业机械化技术供给,重点推广农机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联合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机械化技术。全面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积极推行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农机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农机作业、维修、培训等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292万亩。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吸收引进和大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建成田块平整、水电路配套设施齐全、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继续发展以粮食主产区为主的水田节水改造和旱作区水源与设施改造,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4万亩。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切实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一)坚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到2020年,制(修)订地方标准200项以上。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行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实名购买制度,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行投入品记录制度。开展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活动,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强化责任追究,严打重罚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积极稳妥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强化证后监管,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化生产,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和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生产标准。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
(二)继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探索形成符合不同区域特征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开发,推进生物质资源再利用和标准化清洁生产,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扎实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继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试点,大力推广高效缓释肥、有机肥、低毒低残高效农药和绿色防控。合理使用标准地膜,探索建立健全可降解地膜评价体系。开展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示范,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三)加强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粮安工程”,把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纳入重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推进粮食质量和研究标准化监测体系建设,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粮食“去库存”,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推动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粮食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六、加速转变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重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将分散零碎的承包地通过流转,集中归并,解决地块细碎化问题。支持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农民土地,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让农民更多参与和分享。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政策。
(二)大力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多种经营。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培养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集补贴、金融、保险和设施用地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体系。
(三)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现代农业服务组织发展。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积极发展良种苗繁育、水稻集中育插秧、农机承包作业、饲料散装散运、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服务。鼓励地方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支持发展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
七、农业重点产业工程项目
依据《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适应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突出各地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研究设计以下农业重点产业项目。
(一)完善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础产业,计划实施9类重点项目。
(二)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繁育基地,计划实施6类重点项目。
(三)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农产品特色项目,计划实施7类重点项目。
(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计划实施4类重点项目。
(五)确定一批农业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计划实施7类重点项目。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要成立领导小组统筹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协调、指导、推进、考核等日常工作。结合各地区特点制定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二)落实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创新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搞好抵押贷款试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业金融保险创新,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多渠道筹集资金,落实好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相关政策,为我省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加强软环境建设。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亲商理念,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努力构建良好的政企关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五)强化督查落实。抓紧建立健全定期通报和绩效考核制度,适时开展督导检查。紧盯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务求实效。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