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实,全市生产总值(GDP)14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5亿元,增长17.6%;第二产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58.2亿元,增长16.7%。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24.9:34.3:40.8。人均生产总值为7398元。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农业增加值20.73亿元,增长12.3%;林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29.9%;牧业增加值12.61亿元,增长27.0%;渔业增加值0.16亿元,下降5.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4亿元,下降11.8%。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市场价格导向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粮食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明显上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3万公顷(455.2万亩),增长10.2%;油料播种面积4.6万公顷(68.7万亩),下降13.4%;蔬菜播种面积1.5万公顷(22.3万亩),下降40.7%。全年粮食产量187.0万吨,比上年增产29.0万吨,增长18.3%,创历史新高。其中水稻产量3.7万吨,增长15.4%;玉米产量143.4万吨,增长14.9%;高粱产量21.5万吨,增长65.1%;大豆产量5.2万吨,下降7.8%。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9.5万吨,下降6.8%;烟叶产量0.5万吨,增长97.0%;蔬菜产量56.9万吨,下降38.9%;水果产量3.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林业生产有一定发展。当年完成造林作业面积5.12万公顷(76.8万亩),比上年增长1.1%。有林地总面积达到22.47万公顷(337万亩),森林覆盖率21.7%。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牵动下全市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28.5万吨,比上年增长23.5%,其中,猪肉产量18.6万吨,增长30.4%;牛肉产量1.9万吨,增长5.6%;羊肉产量1.1万吨,下降10.1%;禽肉产量6.0万吨,增长15.9%。牛奶产量9.2万吨,增长83.3%;禽蛋产量8.7万吨,增长24.0%;羊毛产量2138吨,下降10.4%。全年猪饲养量341.5万头,增长21.4%;羊饲养量139.3万只,下降6.5%;禽饲养量3707.49万只,增长22.8%。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淡水鱼产量4053吨,增长0.9%。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全年良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6667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5.3%。农业化肥施用量22.2万吨,增长7.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743吨,下降2.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5.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2.4%;完成机耕面积28.4万公顷(426.05万亩),增长1.4%;机播面积25.1万公顷(376.52万亩);机收面积5.78万公顷(86.64万亩),增长10.1%;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动力4.4千瓦,增长18.9%;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拥有量3.46万台,增长39.3%;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22.58万台,增长1.9%。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建设使用人工1076.2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358.01万立方米,新增水土保持面积1.68万公顷(25.23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7.88万公顷(118.13万亩),其中机电井实际灌溉面积5.97万公顷(89.55万亩)。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口径完成工业增加值39.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00家,完成增加值28.9亿元,比上年增长0.6%。工业出口交货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9%。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38%,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95.24%,提高3.6个百分点;重工业96.95%,提高3个百分点。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率为98.15%,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集体企业产销率为94.28%,提高了5.9个百分点;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产销率为97.26%,提高5.5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94.07%,提高4.3个百分点;股份合作制企业99.35%,提高2.2个百分点;其它经济类型企业94.62%,提高3.9个百分点。
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实现利税4.913亿元,增长119.6%。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78亿元,下降42.9%。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122户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32.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实际施工房屋建筑面积为252.8万平方米,比上年提高9.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137.5万平方米,下降6.0%。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113元/人,比上年提高了1321元/人。上缴税金10412.7万元,比上年增长9.2%;实现利润4299.9万元,增长106.9%。
房地产开发业平稳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7.55亿元,增长18.1%。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6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0%;竣工面积8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2%,其中销售给个人63.7万平方米,增长18.2%。商品房销售额为10.8亿元,比上年增长50.5%。年末全市商品房屋空置面积86.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3.9%。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按城乡分,城镇完成投资58.1亿元,增长20.2%;农村完成投资15.1亿元,增长51.1%。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6亿元,比上年下降16.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0.3亿元,增长50.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3亿元,增长12.5%。
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5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由上年同期的317个增加到406个,完成投资48.2亿元,增长20.7%。投资完成超千万的项目118个,比去年多43个,其中:电厂三期、退耕还林、清河门煤矸石热电厂、城南热电厂等4个项目或单位本年完成投资额超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7亿元。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完成商品销售额95.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完成商品批发额37.8亿元,下降4.9%;完成商品零售额58.0亿元,增长13.9%。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按城乡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4.2亿元,增长14.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4亿元,增长14.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8.0亿元,增长13.9%;餐饮业零售额7.5亿元,增长18.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零售额5.7亿元,增长55.8%;集体经济零售额3.0亿元,下降10.3%;私营经济零售额7.4亿元,下降4.7%;个体经济零售额32.2亿元,增长13.1%,其他企业零售额17.3亿元,增长23.0%。
市场价格略有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3.0%;烟酒及用品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下降8.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5.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2.2%;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9.5%;居住类上涨6.6%。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18%。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下降。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40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出口总额3492万美元,下降11.4%;进口总额536万美元,增长51.4%。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据省外经贸部门统计,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3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3%。新签外资项目合同数35个,比去年增加2个,新签合同外资金额5171.9万美元,下降56.3%。
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5.3万人,增长18.0%;国内旅游收入5.1亿元,增长18.1%。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2323人,增长16.1%。全年旅游业总收入5.17亿元,旅游外汇收入90.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0%和18.6%,截止2005年末全市有星级宾馆16家,旅行社31家。
八、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阜新地区境内铁路货运量1142.4万吨,比上年下降0.9%;客运量193.19万人次,增长17.1%。公路货运量953万吨,增长21.4%;客运量813万人次,增长8.3%。
邮政通信业持续增长,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电信业务总量9.65亿元,增长4.9%。完成函件295.2万件,比上年增长3.3%;特快专递16.7万件,增长11.8%。全市固定电话用户60.8万户,同比增长12.6%,其中:城市41.7万户,增长13.6%;乡村19.1万户,增长10.4%。全市住宅电话48.5万户,增长3.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3.5万户,其中本年新增移动电话8.5万户。年末全市电话普及率54.1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已发展到3.5万户。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国税、地税总收入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8亿元,增长41.7%。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2.1亿元,增长42.2%;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0.78亿元,增长11.5%;教育事业费支出3.45亿元,增长13.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58亿元,增长131.6%。行政管理费支出2.4亿元,增长12.1%。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4.6亿元,增加17.5亿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57.3亿元,增加22.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8.3亿元,增加5.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8.7亿元,增加13.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现金支出7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累计现金净投放1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2%。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38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财产险收入0.94亿元,增长4.4%;寿险收入3.44亿元,增长7.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总额0.78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0.49亿元,人寿险支付0.29亿元。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67项,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的25项,省内领先水平的42项。在取得的科研成果中有67项得到推广应用,推广应用率达到百分之百。获奖项目达88%。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截止到2005年末,高中在校学生3.2万人,初中在校学生7.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8万人。参加高考人数9030人,共有8140名学生被大专以上学校录取,升学率达到90.14%,比去年下降1.56个百分点。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全年共演出444场,观众达48.5万人次,专业艺术团体打造精品成果显著,现代京剧《血胆玛瑙》代表辽宁省进京参加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取得圆满成功。文化馆、艺术馆、文化站98个,公共图书馆8个,总藏书量44.3万册,总流通量66.2万人次。电影放映单位4个,全年共放映电影850场,观众达22万人次。广播电台1座,开办节目6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1%。电视覆盖率98.3%,阜新电视台2个频道节目各有特色,配合互补,在改进新闻报道方面成效显著,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大。全市对社会公开发行的刊物、报纸9种,发行量达9万份。
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0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1个,全市共有床位6753张,比去年下降1.0%;卫生技术人员7846人,比去年下降3.0%,其中,执业医生2483人,注册护士2771人。全市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个,床位300张,卫生技术人员619人。妇幼保健机构9个,床位286张,卫生技术人员473人。农村乡镇卫生院56个,床位705张,卫生技术人员890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各项比赛中,共获奖牌139枚,其中,金牌50枚,银牌37枚,铜牌52枚。举办市以上竞技比赛和体育活动1.2万次,参加运动员达40余万人次。
十一、人口、环保和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为192.6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88人。其中,市辖区人口78.18万人,非农业人口86.06万人。全年新出生人口1.69万人,死亡人口1.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5‰,比上年高0.91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9.78%。
城乡居民收入均有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56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人均消费性支出5414元,增长21.2%。农村人均纯收入3090元,比上年增长18.4%,人均消费性支出3228元,增长64.0%。
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6.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61元,增长11.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实现就业总人数为7万人,同比增长48.9%,其中:“零就业家庭”就业2.7万人,城乡劳务输出17.3万人次,其中输出下岗职工1.3万人。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2.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0万人,增长9.9%。全市共有18.2万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社会生活秩序进一步稳定。2005年全市刑事案件数5057件,比去年下降20.8%。
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新长途客运站投入使用,小街小巷改造基本完成,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沉陷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沉陷治理以来共有15141户沉陷区居民迁入新居。2005年拆除棚户区面积121.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79.7万平方米,竣工回迁44.3万平方米,有8372户居民迁入新居。全年煤层气供气总量1885万立方米,年末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4639吨。新增供热面积328万平方米,年末供热面积达到1224万平方米。城区绿地面积2123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6.17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8.59%。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全市工业污染治理施工项目36个,总投资2758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3.6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14%,饮用水质达标率88.84%,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80.7%,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
注:1.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路运输基本情况为交通运输部门提供,不含出租车、人力车。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