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一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沈阳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年04月30日
信息来源:
【 字体: 】  【打印文章】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年,也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努力消除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增长的支撑力不足,城镇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增长,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2.0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619.4亿元,增长11.3%。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2%、43.8%和50.0%。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80.8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各项税收收入68.7亿元,增长23.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达103.5亿元,增长17.7%。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 2.6亿元,增长17.8%;用于农业支出4.4亿元,增长15.9%;用于教育事业支出14亿元,增长16.8%;社会保障支出13.9亿元,增长33.3%(可比口径)。  

  农业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200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6.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 47.9亿元,增长3.7%;林牧渔业增加值28.7亿元,增长10.8%。全年实现粮豆总产量251.7万吨,比上年增长7.5%。

主要农产品产量

2001年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及大豆  

251.7

7.5

其中:水稻

80.2

-14.5

  玉米

144.5

28.7

  小麦

1.6

-70.3

  大豆

8.8

20.5

油料

8.2

39.2

蔬菜

272.2

-4.2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 2.27万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0.55万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24.2%,森林覆盖率为13.3%。

  畜牧、水产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6.5万吨,比上年增长9.6%;禽蛋产量27.5万吨,比上年增长12.2 %。200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1.5万吨,比上年增长15.0%。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存、出栏数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36.5

万吨

9.6

#猪牛羊肉

20.9

万吨

5.6

牛奶产量

6.6

万吨

15.7

禽蛋产量

27.5

万吨

12.2

生猪出栏数

216.0

万头

5.5

牛出栏数

10.0

万头

13.4

羊出栏数

18.0

万只

18.0

猪年末存栏数

175.8

万头

11.1

牛年末存栏数

18.8

万头

17.9

羊年末存栏数

25.9

万只

13.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8%;机耕地面积达52.14万公顷;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3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 15.9万吨,下降2.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6万公顷,增长2.5%。农村用电量36.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4.0%。

  200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工程建设共安排项目143 项,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9.9亿元,项目建设带动农户16.5万户,技术辐射面积达13余万公顷。庄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高效农业产业带、农产品加工一条龙等特点更加突出,部分项目已开始发挥预期作用,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业

  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01年,全市积极推进工业经济改革与管理创新,进一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的主辅分离,强化中小企业的“双转双放”,加速劣势企业的破产退出,扩大工业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使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82.0 亿元,增长9.5%。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均简称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8.5 亿元,增长9.5 %。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1.6亿元,增长43.6%。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0.6亿元,增长9.3 %;重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7.9亿元,增长9.6%。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31.0 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7.3%。全市工业全年共实施了18项更新改造限额以上项目,投入28.6亿元,比上年增长6.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有所下滑。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5.8亿元,比上年下降8.0%。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9.34%,比上年下降3.9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01年产量

比上年增长(%)

彩色电视机

138.3

万部

-21.6

啤酒

41.7

万吨

-2.0

服装

648.6

万件

0.5

钢材

20.5

万吨

-43.9

烧碱

13.7

万吨

0.3

化肥

2975

13.6

水泥

73.5

万吨

34.1

金属切削机床

10375

36.7

汽车

75470

-4.8

微型电子计算机

55.7

万部

-31.6

原煤

486.1

万吨

1.8

味精

3.3

万吨

-3.3

化学原料药

2.3

万吨

-1.5

轮胎外胎

189.8

万条

14.9

平板玻璃

522.1

万重量箱

5.3

矿山设备

14973

7.5

冶炼设备

7622

122.6

交流电动机

129.4

万千瓦

4.2

蓄电池

141.0

万千伏安时

0.8

变压器

1907.3

万千伏安

-14.6

发电量

34.6

亿千瓦小时

-1.5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2001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60.4万平方米,增长12%;竣工面积1016.1万平方米,增长11%。工程质量有所提高,全市优良品率达33.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26.1亿元,增长8.5%;非国有经济投资176.7亿元,增长21.0%。

  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更新改造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全年更新改造投资达70.6亿元,增长35.6%;基本建设投资122.5亿元,增长3.6%;房地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房地产施工面积888.9万平方米,增长7.3%,其中住宅708.2万平方米,增长11.5%。全年销售商品房19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下降8.6%。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15亿元,比上年增长7%。全市在建大中型及限额以上项目29个,完成投资额38.9亿元。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平板玻璃177.1万重量箱、化学原料药1400吨、 电力电缆10000公里、轿车制造20000辆、其它汽车制造6000辆、啤酒4.6万吨、程控交换机26万线。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市公路网络日益完善。2001年全市货运总量为15101万吨,比上年下降0.3 %。其中,铁路 416万吨,下降16.6 %;公路为 14682万吨,增长0.2%;民航为3.1万吨,下降4.8%。全市客运总量为6742万人, 增长2.9%。其中,铁路为2987万人,下降1%;公路为3587万人,增长6%;民航为168万人,增长11%。全市公路总长度已达52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9.2公里。民航通航的城市国内为43个城市和地区,国际为7个城市。民航运输起降达2.6万架次。

  邮电通讯事业加快发展,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讯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 81.3亿元,比上年增长 27.7%。其中函件(含机要) 5553.5万件,下降 24.1% ;邮政特快专递完成国内业务 137.1万件,国际业务 5.0万件,分别增长 19.8%和 25.0%;国内长途电话 2.6亿次,增长19.0%;国际及港澳台电话业务量 504万次,下降5.7%。全市已开办邮政业务 21种。全市邮路总长度(含农村投递) 1.7万公里。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 265.7万门,比上年新增加 30万门。全市新增电话用户30.9万户,年末城乡电话用户已达196.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7%。其中城乡住宅电话157.4万户,增长18.0 %。年末全市城镇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达37部,全市每百户拥有住宅电话达71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70万户,比上年新增45万户;无线寻呼用户达111.4万户,比上年减少26.6万户。邮电系统的互联网络用户达51.1万户,增加31.3万户。

  国内贸易

  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消费品市场成交额有所增长。年末全市已有各类市场512个。各类市场商品成交额达72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市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市场13个。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3.5亿元,增长10.2%。其中,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3%,县及县以下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各种经济类型的消费品零售额普遍增长。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100.9亿元,增长1.9%;集体经济零售额52.8亿元,增长3.4%;私营和个体经济零售额368.6亿元,增长10.4%;股份制经济零售额35.2亿元,增长20.6%;港澳台经济零售额6.4亿元,增长13.9%;外商经济零售额12.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平,市场物价水平有升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5.7%,消费品价格指数98.5%。在消费品价格指数中,食品102.1%,烟酒及用品95.9%,衣着98.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4.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87.9%,交通和通讯97.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4.2%,居住106.8%。  

  对外经济贸易及国际旅游

  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为积极应对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重塑沈阳的新形象,全市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年内推出了118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并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及APEC部长级会议期间,举行了卓有成效的项目推介会和新闻发布会,对我市招商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69个,合同外资额1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08亿美元,增长15.7%。引进外资结构趋向合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外商直接投资8.52亿美元,增长19.6%,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70.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额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达21个,引进外资5.4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额的63.7%。截止年末全市注册三资企业3820家,其中投产(开业)1305家。全年新签境外工程劳务合同额552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622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8127人次。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已扩展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沈阳市已同世界上10个国家的11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对外开放水平有所提高。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7.9亿美元,增长4.0%。其中进口总额15.4亿美元,增长11.1%;出口总额12.5亿美元,下降3.6%。全年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89.0亿元,下降10.5%。

  2001年,全市努力挖掘清代历史文化,创造沈阳旅游名牌产品,通过对气势恢弘的清代宫廷礼仪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展示,高度地体现了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和艺术魅力。年内我市还积极做好“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全力打造沈阳旅游新品牌。通过诸多举措和沈城特有的风采吸引了八方来客,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7.7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1.1亿美元,增长30.7%。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长。年底全市拥有金融机构及网点1441家。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为1907.0 亿元,比年初增长12.1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8.1亿元,比年初增长10.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 1547.3亿元,比年初增长11.2%。其中短期工业贷款344.6亿元,比年初增长4.8%;短期农业贷款30.1亿元,比年初增长9.2% ;短期商业贷款305.1亿元,比年初增长8.3%。全年银行现金累计收入5061.4亿元,累计支出 476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7.8%。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年证券市场成交额累计1508.2亿元。其中国家债券成交额140.1亿元,股票成交额1257.4亿元。

  到2001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41家,比上年减少7家。2001年全市保险机构累计承保金额为3872.2亿元,增长96.4%。保费收入28.0亿元,增长48.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9.4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4.2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4.9亿元。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

  2001年是我市城建历史中投资最多的一年,共完成投资额3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年内东西快速干道的高架桥建成通车。完成了联合路、北京街、北三经街、北陵大街、泰山路等31 条街路的改造及新开河桥工程。新建和改造道路长度79公里,总面积201.3万平方米。铁西工业区、北市地区改造工程已开始启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开发浑南,建设新沈阳,把浑南建设成沈阳的浦东”的战略部署,2001年浑南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全面启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以54.5%的增幅高速增长,投资额达8.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6亿元,新建了白塔堡河东区1号桥、西环路雨水暗渠和东西区连接段排水工程等一批建设工程项目。新区创新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全年新建和改造扩建孵化基地13万平方米,创业中心、海外学子园在孵企业144家,在孵高科技项目300个。2001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72个,实际利用外资9069万美元,同比增长18.1%。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建设全面推进。为提升沈阳市的整体功能,进一步缓解市民乘车难的问题,年内全市投入大量资金,新购置了750台公交车,使年末市内公交车辆达到了2831台。同时全市还新开辟了公交线路16条,使全市公交线路总数达到126条。到2001年末,全市市区道路总长度达1668公里,面积达2866万平方米,永久性桥梁174座。到年末全市拥有出租汽车1.7万辆。全市公交线路总长度2676.8公里。

  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年新铺设供水管网18.8公里,供水管网改造达15.9公里,综合日供水能力达163.4万吨。全市供热面积达8600万平方米。管道燃气用户达100.9万户。年末煤气管道总长度达1359.6公里。全年实际用电量 115.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4.4%。其中工业用电62.7亿千瓦小时,增长3.0%;居民生活用电22.8亿千瓦小时,增长6.5%。本着为人民办实事的指导思想,煤气公司及有关单位年内解决了6.9万户居民煤气拖期开栓问题。市自来水总公司解决了14万户居民的“三峰”供水问题。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积极推进区域环境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整治。全市拥有环境保护系统单位42个,其中各级环境监测站15个。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02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28.5平方公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吨。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17个,完成环境治理项目投资1.05亿元。南运河、卫工河清淤工程全面竣工,北部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已经完成,老虎冲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及中转站工程已全面启动,凌空污水处理厂已形成10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

  城市绿化

  2001年全市加强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继续扩大。新建了浑河森林公园、龙王庙游园、小南天主教堂广场等5块大型公共绿地和南七等20块街心绿地,环沈阳生态森林圈建设全面展开。2001全年共植树157万株,铺草坪39.7万平方米,扩大绿化覆盖面积25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5.1%。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4729.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01年全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动科技发展取得了新突破。2001年我市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园、纳米技术及先进材料产业园正式奠基,国家“863”软件技术产业园建设开始启动,大学科技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11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26.8%。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并已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年末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25个。2001年,全市共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758项,达到国际水平的226项,其中国际领先46项,国际先进180项;达到国内水平的231项,其中国内领先176项,国内先进55项。有591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年末全市新增技术贸易交易机构56个,技术贸易成交额达22.2亿元,同比增长40.3%。全年申请专利3586件,授权1848件。

  教育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巩固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全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招收本、专科(高职)学生5.6万人,比上年增长10%。全市共有21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16.8万人,增长20%。全年高等院校本、专科毕业生2.6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招收研究生4028人,在校研究生9660人,分别增长31%和34%,毕业研究生1442人。

  全市共有小学1415所,在校生48.4万人,比上年下降7.8%。拥有中等学校507所,其中普通中学360 所,在校生38.8万人,增长6.2 %;中等专业学校40 所,在校生3.8万人,增长2.1 %;职业中学77 所,在校生5.1万人,下降10 %;技工学校30 所,在校生9104人,下降5.9 %。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升学率达71%。

  全年成人高等院校共招生3.1 万人,在校生8.4 万人,毕业生2.3 万人。

  文化

  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1621项,参加活动人数达12万人次,吸引观众60余万人次。开展各种大型广场活动400余场,300多个街道、镇、社区等中小型广场文化活动近万场,参加演出的专业和业余单位近600个,参与活动的群众达400余万人次。全市文艺创作精品叠出,戏剧小品《神偷传奇》在第十一届群星奖评比中获金奖。在第二届蒲公英奖评比中,我市获得了三金、两银、五铜的佳绩。到2001年末,全市拥有市级群众艺术馆 2个、文化馆 1个,博物馆3 个,公共图书馆2 个,档案馆1 个,艺术表演团体 5 个。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 座,市级电视台1 座,沈阳电视台已开播5套电视节目。全年沈阳地区出版各类报纸1.8 亿份、各类杂志610 万册、图书 805种,均与上年持平。

  卫生

  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末,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731个(不含门诊所、卫生室 、医务室及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卫生院 36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 30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4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77 万人,其中医生2.08万人,护师、护士1.68万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2人、医院床位5.02张。

  体育

  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在世界级比赛中,体育健儿共夺得6 块奖牌,其中金牌5 枚、铜牌1 枚。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金牌5 枚、铜牌1 枚。全市开展了“迎接新世纪全民健身展示活动”、“沈阳市第四届冰雪旅游节体育比赛”等11项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年内还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沈阳市人民支持北京申奥群体活动。2001年全市体育人口达 299万人。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17%,优秀率为32.15%。年内我市成功承办了世界杯足球亚洲区十强赛,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充分展示了沈阳的风采,使沈阳的知名度和凝聚力有了新的提高。

  四、 人民生活

  人口

  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40 ‰,比上年下降1.97 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55 ‰,下降1.22 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5 ‰,下降0.75 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达689.3 万人(户籍人口),比上年增加4.2 万人。在总人口中,市区人口487.7万人;县(市)人口201.6万人。农业人口253.6 万人,非农业人口435.7万人。

  就业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20.4万人,比上年末下降4.6%。在岗职工人数115.4万人,下降5.4%,其中第一产业1.4万人,比上年下降15.4%;第二产业52.7万人,下降7.7%;第三产业61.3万人,下降3.1%。在岗职工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78.0万人,减少4.9万人;集体经济单位职工15.6万人,减少2.4万人;其他经济单位职工21.8万人,增加0.8万人。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劳动者6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7万人。全年城镇安置就业与再就业人员21.05万人。全市通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措施,开发就业岗位 11.3万个。到2001年末,全市离岗职工为 46.9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7%。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国有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以及对社会特困群体的救助,一直是市委和市政府关心的大事。年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全面铺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开始启动,在街道和社区建立了社会保障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全市基本形成了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全市已有2.5万个城镇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共137.1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3.9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得到及时足额发放,社会发放率达100%。全年征收养老保险金25.5亿元,收缴率达95%。2001年市里积极筹措资金,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参加并轨人员达10.4万人。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8%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开始启动,年内完成61万人的参保工作。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市民由年初的5万人,增加到17.5万人,发放标准由年初的195元增加到205元。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34家,床位6716张。

  居民收入和储蓄

  2001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8172元,比上年增长16.8%。据抽样调查,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6386元,增长9.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30 元,增长3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15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44 元,下降2.6%。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5350元,比上年增长9.8%。

  居住水平

  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住宅建设投资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竣工住宅面积444.2万平方米,增长5.0%。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8.37平方米增至8.79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年度快报或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市公安局统计年报。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