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一年,是沈阳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逐季回升向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
(一)疫情防控持续取得新成果。面对去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四防”“五早”“六快”,围绕“八条主线”抓实工作,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全力救治沈阳及周边转运患者,实现了患者零病亡和医务人员零感染。迅速建立省医疗救治沈阳中心,动员企业满负荷生产防疫物资支援一线,1000余名医护和疾控人员先后驰援武汉、大连等地区,为全省全国抗疫贡献了“沈阳力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我们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较好完成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转运任务,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闭环管理,出台助企纾困系列政策,强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迅速恢复了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去年12月23日突发境外输入疫情后,我们果断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划定重点管控区域、联防联控离沈通道等新举措,优化流调溯源、社区防控、农村防控等工作机制,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和风险外溢。在这场大战大考面前,广大医护和疾控人员冲锋在前,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连续作战,“盛京义勇”等志愿者不惧风险,广大人民群众顾全大局,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兄弟城市、国际友城与我们守望相助。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二)营商环境实现新改善。坚持以评促改,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成为中国营商环境15个标杆城市之一。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1045项,审批要件削减60.2%。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告知承诺制等改革举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创新“一枚印章管审批”和“免申直报”等服务模式,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3.5万个政务服务事项上线运行,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全程网办率超过60%。150项便民服务实现“掌上办”。115个社区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新增减税70.4亿元。减免社保、水电气等费用超过130亿元。投放应急转贷资金23.2亿元,办理无还本续贷168.2亿元,扩大专利质押、动产抵押等融资规模,企业融资难得到缓解。“万人进万企”解决企业各类诉求4195件。坚决兑现政府承诺。两年累计清偿政府拖欠企业工程款215.4亿元,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全部清零。解决招商承诺不兑现问题180个。“企业评、群众议”满意度达到95.6%。
(三)动能转换取得新进展。注重扩大增量、激活存量,新的动能不断增强。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612个,创历史新高。赛轮轮胎等351个项目竣工投产,正威国际稀谷等286个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华晨宝马三大建设项目主体封顶,桃仙机场二跑道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推动制造业改造升级。44个首台套项目获得国家支持。109个重大技改项目开工建设。103种重大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70个精益管理咨询项目顺利实施。110兆瓦级重型燃机总装下线,130万吨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新松机器人未来城、东软健康医疗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中德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我市成为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培育数字经济形态。开通5G基站7321个,开发应用场景128个。成功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同步挂牌,禾丰牧业、辽宁联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新松VR产业研究院开工建设,光大特斯联AICITY项目落户沈阳。促进服务业加快复苏。发放消费券9791万元,带动各类市场主体投入10.3亿元,拉动社会消费超百亿元。完成中街国家级步行街改造,38条夜经济街区高峰期日客流量达到146万人次。开展直播带货节等活动近万场,电商直播交易额实现85.6亿元。成大生物通过科创板上市审议。制博会、韩国周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积极推进文化赋能。实施中心里遗址等9处考古发掘,完成沈阳故宫大政殿等13处文物修缮。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工程有序推进。棋盘山国家4A级景区通过复核验收。红梅文创园、1905文创园、城市书房、彩虹跑道成为文化新地标。向日葵教育等13家单位获批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我市成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坚持市场化导向,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推动重点改革多点突破。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机床集团完成资本注入,沈鼓集团、中沈国际等企业形成混改预案,水务集团实现瘦身健体。市属国企实现外部董事全覆盖,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全面推开。40.9万国企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基本清零。开发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加速推开,“亩均效益”纳入指标考核。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如期完成。于洪区、沈北新区成为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苏家屯区成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出台户籍新政,全年落户外埠人口超过10万人。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自贸区“证照分离”等528项改革举措落地实施。中德园新引进采埃孚电驱动等项目70个。中韩科技园开启“两国双城双园”合作模式。中日产业园签约东芝、松下、罗森等日资企业。药品进口指定口岸通关运行。创新“云招商”模式,全市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910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引进内资增长12.7%。开通沈阳至旧金山、伦敦两条货运包机航线。中欧班列发运量增长79.1%。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1倍。防疫物资出口7.1亿元,华晨宝马iX3、上通北盛创酷实现规模出口。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合同额增长163.6%。京沈对口合作项目达到320个,完成投资280亿元。沈阳经济区形成产业配套、旅游促销、环境整治等协同机制。
(五)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突破。发挥自创区引领作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创业更加活跃。推动基础领域研究。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一期封顶。新增铁路信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9个。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等14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支持应用领域研究。国家重大专项有序实施。组织集成电路镀膜设备等10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深潜探测器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小牛翻译云平台、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等新产品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5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60家、雏鹰企业达到776家、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88家。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全市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1家。驻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1037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3.9亿元。活跃创新创业氛围。组建创新创业孵化联盟,形成鑫源“双创+骨干企业”、光明小镇“双创+产业链”等新模式。全市双创载体数量达到212家,创业孵化面积达到560万平方米,集聚创业人员16.6万人。我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六)“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突出产业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政策,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增长63.1%,加快新希望、牧原等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扶持6000余个贫困户发展“四小经济”,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12803元。持续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县域开发区开复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8个、增长111%,亿邦药业、科勒卫浴等项目增资扩产。植保无人机产业化基地等47个飞地项目建成投产。出台促进中心镇建设发展实施意见,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支点,胡台、茨榆坨等首批6个中心镇开工重点项目87个。新民大民屯、辽中杨士岗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叠加省市政策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全年建设面积突破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8.7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135.6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80亿斤。生猪存栏恢复到256.4万头。伊利东北酸奶生产基地等21个农产品加工项目竣工投产。新增电商村110个。苏家屯来胜堡村获评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法库半拉山子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年建成“四好农村路”660公里,改造农村电网1275公里,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95.1%,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5%。135个美丽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
(七)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注重完善城市功能,保障城市运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地铁10号线投入运营,1号线东延线和6号线开工建设。浑南大道快速路全线贯通,胜利大街快速路主线贯通,实现二环核心段南移。四环棋盘山隧道、沈康高速延长线等工程有序推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13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220千伏、66千伏全域容载比分别提高至1.98和2.26。三年170项排水防涝工程全面完成,主城区严重内涝问题明显改观。西部净水厂二期投入使用,康平、法库等4座净水厂稳定供水。新增气源场站5个,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中段建成投运。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渣土车管控、工地扬尘管控等应用场景启动运行,提升了城管数字化感知能力。开展消防通道、城乡结合部等专项整治。全市社区、公共机构、中小学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获得3年24亿元中央财政支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VOCs治理项目60个,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521家,完成散煤替代2.3万户,新增清洁能源取暖面积506万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历史新高。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整治河湖“四乱”468处,新扩建8座污水处理厂,17个省考以上断面实现全面达标。新增辽河生态封育42.9万亩,综合治理黑土区侵蚀沟38条。全面取缔“窖腌酸菜”。新增造林32.5万亩,城区绿化8.58平方公里,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到39%以上。
(八)民生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抓实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全面完成12件民生实事。在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新增城乡普惠幼儿园158所,新建改造城乡中小学厕所1439个,新建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5个。在社会保障方面,重点实施“暖房子”工程205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2509套、农村危房650户,解决了7.6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在城市运行方面,重点新建改造小区供水内网309.8公里、燃气管网258.6公里、供热管网161.8公里,改造265个电力弃管小区用电设施,开展了10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在交通出行方面,重点解决了15.9万个停车泊位,在主次干路涉及学校路段新增5869个临时停车泊位。在人居环境方面,重点新建公园10座,完善了浑北环城水系慢道系统。全力抓好保就业。加大稳岗力度,为4.4万家企业返还保险金8.4亿元,为37.4万失业人员发放补助金10亿元。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6亿元,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7万人。积极帮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4.34万人。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1.57万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治理288个小区配套幼儿园。创建103所新优质均衡(示范)学校。新增2所省级示范高中。职教集团增加到18个,宝马实训中心、中德园跨企业实训中心投入使用。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行动初见成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圆满完成,药价平均降幅53%。“两病”门诊用药报销比例超过50%。医保支付改革DRG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大病不出县”行动扎实推进,10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改造,乡村医生保障待遇得到落实。完善城乡养老服务。在100个社区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推进首批6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扩大到109个村。全市新增养老床位3500余张。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解决矛盾纠纷2.6万余件。取消城乡社区挂牌210个。信访减存控增累计化解积案1.3万件。三年累计打掉涉黑组织35个、涉恶集团42个、恶势力犯罪团伙70个。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双拥共建、国防动员、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持续加强。国家安全、保密、审计、仲裁、民族宗教、贸促、侨务、邮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气象、防震减灾、公积金、档案、修志、文史、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事业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年来,我们坚决落实中央巡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国家统计督察、国务院大督查等各项整改工作,扎实推进违建别墅、乱占耕地等问题整治,全面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成功举办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活动。我们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966件人大代表建议和654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我们坚持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4件,发布政府规章3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大幅提升,行政复议案件化解率达到38%,“七五”普法和民法典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我们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7.9%。我们注重加强风险防控,依法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及流动性风险,超额完成政府化债任务。我们持续反“四风”、转作风,坚持问题导向,倡导现场主义,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公立医院改革三项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主动做实经济数据,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5%和7.5%,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持续提升。一批“大国重器”在沈问世,沈阳制造为嫦娥、天宫、奋斗者等国家工程作出贡献。金融、物流、文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消费基础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面创新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经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9.7%,各类市场主体突破90万户。世界500强企业在沈投资项目大幅增长,宝马新工厂成为国家七个标志性外资项目之一。
开放格局不断拓展。自贸区、中德园成为沈阳对外经贸、技术、产业合作重要平台。中欧班列发运数量进入全国前列。沈阳至洛杉矶、法兰克福等国际航线实现开复航。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友城数量达到22个。京沈对口合作、苏辽合作、沈阳经济区一体化不断深化。
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地铁进入线网时代,沈阳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大气优良天数增加80天。有水皆污的局面彻底改观。生活垃圾结束填埋历史。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双拥模范城市“九连冠”,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2.3万人。城乡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大幅提升,失独家庭、困境儿童等群体得到更多关爱。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85岁。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沈阳经济已走出了最困难时期,各类积极因素在积累,稳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收获弥足珍贵。“十三五”取得的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委科学谋划、统揽全局,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沈部队官兵、消防救援队伍和中省直各单位,向关心支持沈阳振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为抗疫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医护和疾控人员,向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基层干部群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工作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重大项目和有效投资不足,工业拉动经济增长乏力;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强,数字经济发展不快,县域经济发展困难较多,民营经济发展不活跃;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合作广度深度有待拓展;城市功能品质、生态品质、服务品质亟待提升;金融、安全生产等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不充分;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专业能力素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作抓而不实、抓而不细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疫情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影响城市运行、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对此,我们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重点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沈阳把握发展主动权、创造发展新拐点极为关键的五年。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部署,落实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要求,编制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围绕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在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解决“老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在绿色发展和解决“新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表率,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实现综合实力、发展动力、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纲要》明确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一是围绕经济发展,提出10项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二是围绕创新驱动,提出9项指标,其中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三是围绕民生福祉,提出7项指标,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四是围绕绿色生态,提出8项指标,其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家要求。五是围绕安全保障,提出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7.8亿斤以上,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以上共计36项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6项、约束性指标10项,兼顾了当前与长远,考虑了现实与可能,体现了中央、省委省政府要求和沈阳特色。为实现上述指标,《纲要》规划安排了16项重点任务。
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实现新发展阶段奋斗目标,关键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三个维度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路径依赖;必须一体践行、立体推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经过“十三五”时期的洗礼,沈阳实力增强、动力集聚、能力提升,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具备了向更高能级城市迈进的基础和条件。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三个示范”“两个表率”,奋勇争先,奋力实现沈阳振兴发展新突破。
各位代表,“十四五”的蓝图已经绘就,迈好今年开局第一步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使命,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继续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锚定奋斗目标、全力攻坚克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努力保持经济向上向好态势。注重供需两端发力,挖掘发展潜力,释放发展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树立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理念,落实全省滚动实施“三个1万亿”项目要求,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600个以上,产业项目突破1000个。推动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大东工厂产品升级项目二期和研发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中航发燃气轮机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开工,桃仙机场二跑道、沈丹铁路外迁等项目取得突破。聚焦产业类项目,瞄准头部企业,创新招商模式,强化绩效考核,确保项目落地。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引进内资分别增长2%和8%以上。
全面促进消费增长。实施消费升级计划,培育服务型经济品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中街、太原街、北市场、奥体等重点商圈建设,发展夜购物、夜旅游、夜娱乐等业态。大力培育新型消费,着力引进培育电商供应链企业,加快直播基地和MCN机构建设,培育一批选品平台、选品中心,推动流量型经济快速增长。加快发展服务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满足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等消费需求。促进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支持电商、快递进村,进一步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着力稳定外经外贸。壮大外贸市场主体,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新增外贸实绩企业80家。进一步拓展贸易渠道,支持企业利用进博会、广交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开拓市场,推动企业“出口+内销”双向发展。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大力发展工程技术、医药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鼓励企业“走出去”,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承揽“交钥匙”工程。
(二)突出抓好营商环境,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高水平制度创新,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以“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为指向,全力优化发展生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链条、全流程下放审批权,并确保接得住、管得好、服务到位。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总体审批时限。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推动数字证书互通互认,加大招投标领域违规查处力度。推动“一网通办”再提标,推行“全程电子化”审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便民服务事项全市通办、便企利民高频事项跨层级跨区域通办三个100%。开展“只提报一次”改革,公积金提取、工伤认定等370个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进一步加强窗口单位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制定天然气配气价格,确定供暖用热力出厂价格,扩大直购电交易,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依法依规惩戒失信行为,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塑造公正公平安全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深化“万人进万企”活动,积极开展“一联三帮”,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M0供地试点政策,拓展1.5级土地开发试点范围,继续开展存量土地攻坚行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深化分类评价、职称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丰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功能,就业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完善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打造“盛京工匠”品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基金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加强上市企业后备库建设,支持成大生物、何氏眼科等企业上市。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交易机制,促进数据资源向资产转变。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打造沈阳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升级版。加快沈鼓集团、中沈国际、水务集团、惠天热电等企业混改步伐。提升企业治理水平,推进重点企业董事会设立战略与投资、审计等专门委员会,开展市属企业经理层整体市场化选聘试点。深化授权经营体制改革,落实权责清单和授权放权清单,发挥投资、运营两类公司作用,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完善国资监管体系,拓宽国资监管平台监管范围,加强债务风险防控,市属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3%以下。
深化开发区改革。加快推动开发区管理体制向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向转变。持续向开发区放权,市区两级经济管理行政职权做到应放尽放。优化整合开发区机构设置,推开全员聘任制等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优化开发区运营机制,支持平台公司通过发债、开放股权等方式融资,鼓励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运营。加快开发区“腾笼换鸟”,不断提升“亩均效益”。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细化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着力破除招投标、投融资等隐性壁垒,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培育10个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2个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企业和企业家,建立企业家荣誉制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高质量推进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步伐。
抓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辽宁实验室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全力推动浑南科学城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5个“国字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沈阳落地,增强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玉米生物育种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支持东北大学人工智能、辽宁大学量子信息技术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160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级平台捆绑联结。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组织产学研融协同创新,强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实行“揭榜挂帅”,开展百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和升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雏鹰企业超过1000家,瞪羚独角兽企业超过120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0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升级版东北科技大市场,充分发挥科技条件平台作用,促进科技创新项目对接与合作,技术经纪人达到700名。强化院地、校地合作,建设东北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6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特种热处理装备技术等10个中试平台,推动轴承钢等一批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增长10%。完善与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合作机制,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制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升级标准,开展双创载体绩效评价。全市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230家。完善人才评价、培训、激励及项目支持、服务保障等政策措施。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协同保护功能。
(四)建设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补链、强链、畅链、护链,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围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逐个行业绘制产业链图谱,制定产业链提升方案,全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中心。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装备制造业6大领域11条产业链建设,增强重点企业数字化发展能力。实施100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种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项目、100个智能升级项目、100个精益管理咨询项目,形成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行业示范和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精细化、规模化、高级化,深度开发“原字号”。针对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强化精深加工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推进米其林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化学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功能。启动智能建造产业园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字号”。围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IC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引育壮大新动能行动。加快推进宝马iX3、新松机器人未来城一期、北方生物医药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富创、拓荆、中科仪等IC装备企业上市,积极发展金属永磁、高分子碳纤维等新材料,推进中科三耐单晶叶片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要达到27%以上。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6000个以上,开发“5G+工业互联网”等示范场景。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应用规模,筹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创新展示中心。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智能控制、边缘计算等技术应用,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新松VR研究院及应用展示中心,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作用,统一全市政务数据标准,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提升政务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带动数字社会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活跃会展业,打造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品牌,组织好制博会、建博会等国际性展会,鼓励举办有影响力的行业性、专业性、学术性展会年会。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建设盛京基金小镇,完善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基金体系,加快推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引进培育网络货运物流企业,推动企业智慧工厂建设与智慧物流系统融合发展,提升东北冷鲜港区域辐射能力。积极培育工业软件、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
深入实施“文化+”策略。围绕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强化文化对产业的赋能作用,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培育创意设计、电子竞技等新业态,建设奉天记忆等文创园区。推进“文化+旅游”,加快恒大文旅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棋盘山风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民宿20家。推进“文化+科技”,抓好文化消费和文化惠民平台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打造特色冰雪体验与冰雪观赏旅游产品,办好沈阳冰雪节、卧龙湖冬捕节等活动。
(五)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不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强化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东北振兴增长极。
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编制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强化产业协同,支持产业园区共建,推进本钢(沈阳)技术研究院、特变沈变与鞍钢配套合作等项目建设。强化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物联网等互联互通,实施生态共治,开展浑河等流域联合治理。推进基础设施共网、公共服务共享、功能平台共用,建设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
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创新等领域形成30条以上可复制推广经验。发展“保税+”新业态,建设综保区保税加工中心,支持东软医疗、顶创汽车等企业开展跨境服务贸易。完善金融岛服务功能,推动首支QFLP基金落地。积极争取跨境电商“9710”“9810”试点,加快海外仓建设,跨境电商交易额力争翻两番。
优化开放平台通道。推动中德园在数字转型、项目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作出示范,发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作用,集聚更多外资项目。积极融入RCEP、“中日韩+”合作机制,加快中日产业园和中韩科技园建设。建设沈阳国际陆港,推进沈阳港多式联运中心项目。中欧班列力争开行600列以上,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京沈对口合作,建好中关村科技园、京沈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合作平台,推进光大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合作项目建设。深化苏辽合作,抓实苏宁文创小镇、雨润食品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加强沈大经贸合作,推动双城联动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央企、行业龙头在沈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完善帮扶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帮扶力量,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返贫人口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扶贫产业成效。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促进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员全部就业。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全面落实抓“米袋子”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3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7.7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75亿斤以上。抓好“菜篮子”工程,新建改造设施农业1万亩以上,稳定蔬菜产量,推进新希望、扬翔等畜牧业项目建成投产。扩大沈阳大米、小梁山西瓜等品牌影响力。支持东亚种业等企业开展现代种业能力建设,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建设种质资源库。支持辉山农高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县域产业支撑,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推动县域开发区盘活低效闲置资源,加快玖龙纸业65万吨包装纸、财湖机场改扩建等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县城有机更新。推进中心镇重点项目100个,创建农业产业强镇20个,加快培育一批旅游、生态等特色镇。推进昊明禽业等重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0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800亿元。电商村发展到150个,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50个。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于洪、沈北国家宅基地改革试点。扎实开展“三变”改革,利用互换并地、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提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功能,深化农信社改革,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拓展农村资源抵押品范围,推动农村“三资”平台建设。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大对县域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深入实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全力抓好农村改厕问题整改,因地制宜推进无害化改厕完善提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供水保障,改善照明、物流、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农村电网升级600公里,农村危房改造动态清零。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扩大乡村电子政务服务覆盖面。建设省级美丽示范村270个。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努力建设宜居城市、人文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经济格局、城乡格局、生态格局,更加注重留白、留璞、增绿。完善控详规划和村庄规划,做好浑河两岸、地下空间、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加强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城市风貌管理。加快新片区、新园区、新街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11个专业市场搬迁改造和转型升级。持续推动沈飞机场、东塔机场搬迁工作。
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开展新乐遗址等10个重大历史文化课题研究,实施新民高台山遗址等考古发掘和满铁奉天公所、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筹建沈阳故宫展品陈列馆。举办沈阳非遗博览会。推动盛京皇城争创国家5A级景区,综合提升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启动八经街等21个历史片区更新利用,保护利用辽滨塔等历史文化名村和古村古镇资源。加大城市宣传力度,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轨道交通体系,推动沈白高铁建设,续建地铁1号线东延线、2号线南延线、3号线、4号线、6号线。完善快速路系统,启动元江街等3条快速路建设,加快西北连接线、马宋公路二期建设,沈康高速延长线实现通车。着力解决交通堵点,实施高官台、丁香等6处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打通云龙湖桥南侧接线路、橙山路等7条断头路。积极争取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城市项目。
补齐城市运行短板。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抓实应急预案演练,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电力设施建设,续建滂江220千伏变电站等39项输变电工程,建设沈海热电厂异地搬迁及管网配建工程。完善排水系统,实施滑翔等4个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实施肇工街等区域积水点综合治理。强化供水供热等民生保障能力建设,切实解决群众揪心的难点热点问题。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围绕实现“一脑管城、一网治城、一码通城”,建设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完善“城市大脑”基础功能,开发20个应用场景,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市政设施、停车泊位、共享单车、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精细化管理,逐步形成行业全过程管理规范,打造“整洁、有序、安全、智能”的城市管理新风貌,切实解决停车难、行车难等突出问题。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厨余垃圾分出率。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进一步发挥社区基础作用,提高社区工作保障水平,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抓好房地产“一城一策”试点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动绿色发展。统筹推进青山、绿水、造林、护田、守湖、增草,努力建设美丽沈阳。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西北防风阻沙带建设,修复棋盘山林地6742亩,植树造林30万亩,全面推行林长制。积极参与创建辽河国家公园。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北沙河、白塔堡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启动清洁流域工程,规划建设沈阳水网。实施沙化土地、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整治。保护性利用滑石台自然保护区,守护好陨石山等自然遗产。启动卧龙湖综合整治,持续涵养湿地生态。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建成区4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拆除工作,实施20个城中村低矮面源污染重点区域改造,整治227家涉VOCs排放企业,强化工地扬尘、秸秆焚烧治理,促进空气优良天数、PM2.5浓度同比改善。加快南部三期等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截污配套管线21公里,确保省考以上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提升危废监管处置能力,启动大辛、老虎冲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
促进城市低碳循环发展。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发展,培育15个绿色节能项目。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康平300兆瓦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启动“碳达峰”行动,推动碳排放交易平台上线运行。实施污水厂中水利用项目。推进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新建提升城市绿地20块,补植树木30万株,整治城区裸露地面,让城市“铺满绿”。
(九)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幸福沈阳。坚持人民至上,提升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抓好保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扩大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动多种形式创业和灵活就业,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以上。开展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加强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依法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更加关爱孤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保障残疾人等群体权益。改善救助管理站、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设施条件。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发展普惠型、互助性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创建义务教育管理达标校150所,防止“大班额”反弹。组织好首次新高考。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订单培养规模突破1万人。支持驻沈高等院校“双一流”“双高”建设,支持沈阳医学院创建医科大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破解“小胖墩”“小眼镜”问题。落实教师工资待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育领域专项整治,切实解决违规补课、校园安全等问题。
加快建设健康沈阳。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信息化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核酸检测。实现辽宁省传染病救治中心一期总体封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国家试点工作,落实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争创DRG支付改革国家试点示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发展智慧医疗,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举办线上线下沈阳马拉松、市民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办好全国青少年滑雪大奖赛、青年乒乓球锦标赛等体育赛事。争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复)排《辉煌》《关东女》等舞台剧目,开展沈阳艺术节、浑河岸交响音乐节和建党10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启动“百馆工程”,建成开放沈阳博物馆、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提升改造烈士纪念设施,实施“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工业博物馆改陈布展等项目,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好重复信访治理。依法妥善处置企业流动性风险,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从源头治理各类安全隐患,打造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健全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做强“盛京义勇”等志愿者力量。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公安、司法行政队伍教育整顿。推进公安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争创全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和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今年,我们还要办好16件民生实事:一是新增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5000个,创建100所新优质均衡(示范)学校;二是提质升级700间中小学校理化实验室;三是年度筹集租赁住房4万套或11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租赁补贴3000户,实物配租1000套;四是提质改造121个老旧小区;五是组织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130场以上;六是安装配置户外健身设施1920件(个);七是实现南北运河两侧80公里慢道互联互通,推进沿线绿化景观提升和附属设施建设;八是完成棋盘山42公里山地马拉松道路建设;九是改造供热旧管网40公里,新建燃气管网50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网150公里,改造老旧小区供水管网232公里;十是改造居民小区供水二次加压设施1275处;十一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十二是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0条,解决二环内62处公交车占道停车场问题;十三是完成国省干道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改造工程,新增护栏174.78公里、电子警察122套等设施;十四是分类整治城乡结合部20个重点村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十五是实施老旧小区周边50条背街小巷改造;十六是为重点群体老人安装智能烟感装置、智能燃气装置、智能水表各18956套(个)。
(十)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能。为政之要,贵在落实。政府要通过有力有效作为,践行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神圣职责。
切实加强政治建设。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成效书写担当、诠释忠诚。
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持续深化政务公开。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清偿各类欠款、及时兑现各项承诺,树立诚信政府良好形象。
强化创新政府建设。突出抓好制度创新,推动政府工作职能转变、流程再造,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练就过硬本领,着力提升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的能力,着力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沈阳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完善考评机制,树立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
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专项行动,明确工作目标、完成时限、责任主体,切实缩短工作部署与工作落实之间的距离。大力发扬斗争精神,敢啃硬骨头、敢打攻坚战,让实干担当成为政府的鲜明底色。大力倡导事不过夜、案不积卷的工作作风,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抓落实、重实效成为工作主旋律。
强化廉洁政府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切实加强正风肃纪,严肃查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及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格控制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百姓的“好日子”。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我们将慎终如始,压实责任,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把牢把严重要关口,坚持输入、反弹、扩散同防,人、物、环境同防,城乡同防,多病同防,提升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抓好预警、流调、检测、隔离、救治等各环节,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共同谱写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