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0日在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代省长 李乐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5日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辽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抓创新、促转型、化风险,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四五”迈出扎实第一步、见到振兴新气象。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面对超出预期的多重困难和挑战,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地区生产总值27584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4.7亿元、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进出口总额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新增减税降费167.6亿元。下达财政直达资金1189.4亿元,惠及企业2800多户、群众2100多万人。全力做好能源、电力保供稳价工作。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徐大堡核电二期开工建设,双台子储气库群扩容工程正式投产,朝凌高铁开通运营,沈白高铁、阜奈高速全线开工。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开展“全民乐购·约惠辽宁”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沈阳中街获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成功承办全国农村商业建设工作现场会。全省经济运行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态势。

  二是风险化解有力有效。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健全工作机制,绝不绕道、精准拆弹,坚决扛起属地风险处置政治责任。快出手、慢撒气、稳预期,组建省金控集团、辽沈银行,推进城商行和农信机构改革,金融风险扩大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金融改革化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推动华晨集团司法重整。积极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建立完善财力保障机制,基层“三保”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从严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集中力量打赢几场局部聚集性疫情歼灭战。

  三是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倾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谋划项目1492个、总投资6768亿元,制定实施24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方案,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上云企业近9万户。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5G基站2.5万座,“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地沈阳,1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成功举办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实施《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构建以企业为“盟主”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组织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101项。完成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38个、攻克关键核心技术66项。引进“带土移植”团队218个。2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纳米限域催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新增瞪羚企业215家、雏鹰企业798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家。 

  四是改革开放成效明显。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建设深入人心。“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减80%。以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服务效能提升,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完善,19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一网通办”实办率超过75%,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沈阳、大连营商环境建设多项指标挺进全国前列。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辽宁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全面启动。鞍钢本钢成功重组。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登记企业18.4万户,增长10.9%。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承办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成功举办2021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高水平建设辽宁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出口业务稳步增长。深化苏辽、京沈、沪连对口合作。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3.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7.1%。

  五是区域发展稳步推进。着力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沈康高速全线贯通。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推进港口整合,实现一体化运营,启动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建设。辽西地区与京津冀产业合作落地项目110个、总投资230多亿元。探索辽东绿色经济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林下经济和大健康产业,积极培育特色文旅品牌。

  六是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扶持产业项目2020个,脱贫基础更加稳固。开展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建设16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75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507.7亿斤,创历史新高。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03个,新建美丽宜居村1030个。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加快发展。

  七是绿色发展底色鲜明。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和农村环保五大工程。PM2.5年均浓度降为35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4.3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比例提高5.3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成营造林219.3万亩、防沙治沙1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7.7万亩。《辽河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获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开工建设,新建省级绿色矿山26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得到有效遏制。绿色发展理念正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八是民生福祉不断改善。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千方百计稳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8.4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6%和10.1%,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增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学位6.3万个,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获国务院激励表彰,“双一流”建设取得新成效,普通高校开放办学、学分制改革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健康辽宁建设和“三医联动”改革稳步推进,群众医药负担逐步减轻,重点建设47个高水平县域医共体、226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20个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施《辽宁省城市更新条例》,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46个,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3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3万户。建设改造农村公路7060公里。3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得到改善。建设“四好农村路”等3项工作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切实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4.9%和9.9%。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话剧《北上》、舞剧《铁人》、电视剧《霞光》等多部文艺作品获得广泛好评。以辽宁男篮为代表的运动健儿在东京奥运会和全运会、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展现良好风貌。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大力开展城镇燃气、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做好重大活动安保维稳工作,扎实推进更高水平平安辽宁建设。

  认真做好国防动员、兵役征集、双拥共建、边海防和人民防空建设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军政军民关系更加紧密。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老龄、慈善、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工作继续加强,对口支援、审计监督、统计调查、食品药品安全、港澳台、外事侨务、新闻出版、民族、宗教、气象、地震、地质测绘、社科研究、参事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履行政府系统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612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40件政协提案全部按期办结。提出并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十项重点任务,修改废止政府规章58件,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876件。深入开展“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专项行动,政府效能不断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向驻辽中央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辽宁振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去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与年初预期目标有差距,这既有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增长后劲不足,有效投资规模偏小,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消费尚未充分恢复;市场主体数量偏少、活力不足,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优化营商环境任重道远,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亟需加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开放合作水平不高;生态环境保护还有差距,减污降碳压力较大;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部分县区“三保”压力突出;一些干部思想观念不解放,作风转变不到位,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我们要直面问题、勇于斗争,在改革创新和破解难题中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好今年工作极其重要。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保持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坚定必胜信心和决心,于危中见机、在难中求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深情牵挂辽宁振兴发展,多次就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强调“十四五”全面振兴要取得新突破,这是振兴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必须牢牢把握的实践主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这是我们战胜困难谋发展的新机遇;辽宁地处黄金纬度带,具有海陆通达的区位优势,资源、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这是我们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基础;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近年来我省政治生态不断净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干部群众盼振兴、谋振兴、抓振兴的激情日益高涨,这是我们赢得未来的最大底气。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跟上时代,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全面振兴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480亿斤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这些目标的确定,既体现了“十四五”时期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要求,又和过去两年平均增速相衔接;既正视了复杂严峻形势,又考虑了稳健有效宏观政策落地见效。在实际工作中要争取更好结果。

  做好今年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顶住转型阵痛,摆脱路径依赖,注重发展品位,保持战略定力,加强预期管理,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眼稳增长大局,精准落实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防风险,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在稳中求进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四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战略基础,以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为战略布局,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为战略抓手,不断增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五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面对问题不绕道、遇到矛盾不回避,以主观努力弥补客观不足,以攻坚的锐气、破难的勇气、争先的志气,奋力开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今年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自觉担负起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政治责任,精准把握政策取向,确保在“稳”的基础上提质竞进。

  狠抓宏观政策落地见效。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精准对接,确保政策效应更好更快传导到基层、到企业、到项目。保证财政支出力度,优先投向重点工程,加大市政管网、老旧小区改造、水利工程、交通能源、产业升级、民生工程等领域支持力度。强化对企业精准帮扶,全力稳住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三大产业,抓好要素保障、产业链保供和市场开拓。落实好更大力度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支持力度。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性和便利度。实施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计划,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坚持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这个政治使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有机结合、同向发力,加快谋划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建设红沿河核电、徐大堡核电、沈白高铁,开工建设京哈高速绥中到盘锦段改扩建工程、本桓宽高速、凌绥高速,建设改造国省干线公路2200公里,加快推进沈阳机场第二跑道、大连新机场、“引洋入连”输供水工程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兵器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加快SK海力士非易失性存储器、鞍钢鲅鱼圈基地绿色低碳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做好大连石化搬迁改造、沈飞局部搬迁改造和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建设相关工作,加大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技术改造力度。狠抓招商引资,深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做好上门招商,大力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招商引资促进周活动。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开展全省促消费系列活动,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提振餐饮住宿、医疗健康、文旅体育、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规范发展网络直播、平台经济。支持各地改造升级商业步行街、夜间消费集聚区,健全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振兴消费品产销老品牌。推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滨海旅游、冰雪温泉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推动外贸稳量提质。抓住RCEP实施契机,指导企业用好零关税、原产地累积等规则,拓展外贸新空间。提升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综合保税区等平台能效,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保税维修等外贸新业态。做好大连服务贸易创新试点。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坚定不移抓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聚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在小切口、小场景上不断突破,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

  全面加强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建设。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各级政府必须严格兑现承诺、严禁失信违诺,自觉做诚实守信的坚定践行者、维护者。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照后减证。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程序,畅通准入准营和退出通道。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覆盖、全要素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推进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全面应用和互通互认。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和信用监管,以公正监管保证公平竞争。探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让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即享即兑。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以数字政府建设倒逼改革,优化政务流程,推进业务协同,提升政务效能。建设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和应用支撑系统,聚焦只提交一次材料、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全面提升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辽事通”应用水平,高频政务服务清单内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推动省域治理“一网统管”,提升应急管理、食药品监管等智慧治理水平。以“一网协同”倒逼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协同联动。

  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主动走进企业、走进项目工地,全力服务企业发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痛痛快快办事、公公正正服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辽宁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推进国资国企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压减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促进国企强身健体、提质增效。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央地国企战略合作,支持在辽央企转型升级。实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培育计划,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严控涉企收费,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支持营口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守法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障企业合法权益。让辽宁大地市场主体的新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早日绿树成荫。

  (三)持之以恒强创新,促进动能加快转换。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充分激活科技创新第一动力。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聚焦市场需求,新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提升类联盟600个,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00项。高起点建设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省内落地转化科技成果4000项以上。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抓住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推动材料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精细化工与催化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大科学装置落户辽宁。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新建盘锦精细化工、锦州松山湖新材料等20家中试基地。高标准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提升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能级。支持产业链大中小企业打造共性技术平台,融通创新发展。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升级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深化“柔性引才”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带土移植”行动,引进1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强化人才梯度培育,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奖补政策,新增科技领军人才50名、高技能人才5万人,储备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大国工匠、辽宁工匠,打造技工强省。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人财物使用自主权。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大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入力度,更好发挥孵化器、众创空间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社会尊重人才、崇尚创新。

  (四)精准施策调结构,奋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制定实施三年行动方案,以工业振兴引领全面振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做强做大产业集群。巩固基础优势,着力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三个万亿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支持数控机床、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菱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成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扶持壮大集成电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建立省级牵头抓总、市县具体推动,抓基地、抓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工作机制。完善产业园区配套,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供给,促进资源集约利用、项目高效落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稳妥有序开展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50个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沈阳“双千兆”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智能化提升工程,推广工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支持沈阳、大连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开展智慧农业应用。规范数字经济发展,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创新主体协同研发,推动工业强基项目,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做好传统基础工艺传承与发展。扶持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

  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工业研发、工程设计、工业软件开发应用、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新培育认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鼓励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研发集装箱运力等期货品种。加强沈阳生产服务型、大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营口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五)统筹兼顾促协调,推进“一圈一带两区”成势见效。制定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沈阳、大连核心城市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区域新格局。

  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支持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着力形成新兴产业策源地,带动沈阳都市圈加快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分工协作、公共服务一体高效、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严控城镇开发边界,注重留白留璞增绿。支持鞍山建设钢铁、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辽阳建设金属材料精深加工基地。鼓励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制度性创新成果。加快沈阳、抚顺同城化发展。

  强力推动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持大连建设东北亚海洋强市,强化制度型开放,带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成“两先区一高地”。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提升航运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加强沿海六市产业分工协作,做强做大精细化工、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金普新区、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和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丹东对外经贸创新发展。支持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发挥区位优势,加强通道、产业、平台、市场对接,建设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合作集聚区,打造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支持朝阳、葫芦岛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支持葫芦岛建设东戴河“带土移植”中心。

  高水平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绿色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现代中药、林下经济、康养医疗等绿色产业,支持本溪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守护绿水青山,不断开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赋予县级更大自主权,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加快特色乡镇发展,推进中心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飞地经济”,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共建产业园区。做强做优“一县一业”,努力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制造强县、商贸强县、文旅强县,尽快补齐县域经济短板、抬高辽宁高质量发展底板。

  (六)扎扎实实强基础,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设农业强省。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390万亩,分类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1000万亩。扩大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良种联合攻关,积极争创北方粳稻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加快振兴乡村产业。支持特色种养殖,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大力发展精品渔业,做好生猪产能调控,扩大牛羊养殖规模。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做优做精粮油、畜禽、水产品、果蔬、饲料、道地药材等产业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支持铁岭打造全域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锦州、营口、盘锦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认真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做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强化乡村振兴项目和各类工商资本下乡项目与农民利益联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加快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善农村厕所改造模式和运营维护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供水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打造1000个以上美丽宜居村,开展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

  (七)更高水平扩开放,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统筹投资、贸易、通道和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

  畅通海陆大通道。支持大连港建设国际性枢纽港,支持沈阳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海铁公空多式联运,打造海陆大通道,为国内和日韩等国货物通过辽宁北上、西进通达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便利快捷高效服务。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增长10%以上。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稳健推进企业“走出去”。强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依托辽宁自贸试验区,形成更多独创性、突破性创新经验。推动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争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办好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

  加大区域合作力度。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苏辽、京沈、沪连对口合作,推进科技联合攻关、产业协同发展、园区共建共营。推动完善东北三省一区协作机制,加强跨省通道建设,共建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和东北西部生态经济带。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八)坚持不懈优生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行业碳达峰行动,坚决防止一刀切、运动式减碳。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氢能等新能源,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稳步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保障能源充足供应,着力建设清洁能源强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实施一批节能减污降碳改造项目。推进城乡清洁供暖,推广城市绿色智慧公交,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大气治理成效,突出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强化河湖长制,巩固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深入开展辽河干支流重点排污口整治,河流断面水质全面达到国家考核标准。推行“湾长制”,巩固深化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成果,开展黄海(辽宁段)专项治理,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确保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坚决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实施辽浑太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力度推进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和辽东山区生态屏障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新增营造林130万亩、防沙治沙26万亩。加快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建设,巩固滩区封育成果,协同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加强大伙房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推进水网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实施压采地下水行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生态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万亩。支持抚顺、阜新等地露天矿坑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强化“三线一单”落地应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九)倾情倾力保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加大对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实施“技能辽宁”行动,高水平建设一批孵化、见习和培训基地,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接工作,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落实。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扩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范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2万套。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先导区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支持沈阳城市更新试点。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坚决推进“双减”工作。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深入推动部省共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分类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健康辽宁行动,深化三医联动,支持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精神卫生工作。建设文化强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加强红山文化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推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讴歌人民创造的“辽宁号”精品。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提质创优工程,建设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平台,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服务助力北京冬奥会,积极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和省残运会,大力发展“三大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发展冰雪等各类体育运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强省。

  (十)标本兼治防风险,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稳妥有序化解风险。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坚持快出手、慢撒气、稳预期,从严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分类推进城商行和农信机构改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依法推进华晨集团司法重整。稳妥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肃财经纪律,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落实好中央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县以下支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保障基层正常运转。

  增强初级产品保障能力。完善能源矿产保障储备供给体系,开展新一轮地质找矿行动,实施西鞍山铁矿开发等战略保障重点项目,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维护电力、供水、油气、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进一步提升疫情防范和早发现早处置能力。压紧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补齐短板、堵塞漏洞,精细精准落实防控措施,切实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辽宁。加强应急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决防范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疫苗全过程监管。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抓好“八五”普法。依法依规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严密防范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做好重大活动安保维稳工作,维护公共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加强新时代国防动员建设,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强化新兴领域新质力量国防动员建设运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强化人防、边海防建设,加强兵役征集和军事设施保护,深化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进一步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地震、档案、参事文史、慈善、红十字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今年,省政府要继续办好10件民生实事。一是新改建、维修改造农村公路5500公里,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5500公里。二是改造农村危房8000户。三是帮助6万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四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40.6万高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5%。五是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0元。六是提高康复救助标准,为6200名14岁以下符合救助条件的残障儿童提供康复救助。七是建设30个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八是建设63个基层中医馆,实现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九是每个县(市)区至少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十是完成26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切实解决好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实实在在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要恪守忠诚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勤勉奉献争先,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履行政治使命。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辽宁落地见效,奋力答好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时代考卷。

  二是强化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重拳整治行政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强化能力建设,增强干事本领。加快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要求,直面能力不足问题,全面提升“八种本领”,特别是提升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的能力,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辽宁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坚持以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优化行政决策、执行、组织、监督体制,促进行政高效运转。

  四是强化作风建设,提高落实成效。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到群众反映问题多的地方去,到工作难度大的地方去,增强斗争精神,摸实情、定实策、解难题。深化政府系统“三落实”专项行动,谋定后动、谋定快动,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重大工作省级领导牵头推进,更好发挥省政府及各部门统筹协调和服务指导作用。挂图作战、闭环管理,抓一件成一件,化量变为质变,形成以落实促振兴的生动局面。

  五是强化廉政建设,做到廉洁奉公。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惩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坚持节用裕民,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的紧要处,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奋斗成就梦想,实干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锐气,奋力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辽宁篇章!

责任编辑:张靖宇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