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辽宁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辽宁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时期要有突破等重要指示,对东北、辽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了要求,必须落深落细落准落实。辽宁交通发展要立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面向东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门户枢纽,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好保障,当好先行。
依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编制本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辽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任务,是未来五年辽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制定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相关政策、行业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规划基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辽宁交通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各年度交通运输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了“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的重点任务,有力促进了辽宁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一)发展成就
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贯彻落实。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完成,辽宁中部环线铁本高速公路、京沈高铁贯通,大连恒力石化配套码头投产使用,沈白客专开工建设。港口资源整合实现突破,辽港集团正式挂牌运营,丹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破产重整并正式挂牌运行。专项行动成效显著,ETC发行量提前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任务,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拆除、高铁沿线隐患整治等进度位居全国第一。交通扶贫脱贫攻坚率先完成,建设精准扶贫路4730公里,支持15个贫困县、104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乡村振兴战略支撑有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改造4.6万公里,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6个、省级示范县28个。国家示范试点任务高效推进,辽宁省成为全国首批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四好农村路”、多式联运、平安交通和城市公交等领域试点在全国率先获批,沈阳、大连市获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713亿元,其中公路755亿元、铁路780亿元、水运153亿元、航空25亿元。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62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08公里,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31公里,所有陆地县(市)通高速,全部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辽满欧”“辽蒙欧”和“辽海欧”综合运输通道开通运营,实现市级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市县二级以上客运站全覆盖。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43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41个,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173条。民用运输机场达到8个、通用航空机场13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20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6.8万吨,沈阳、大连机场旅客吞吐量双双突破2000万人次,共同跻身国内繁忙机场行列。
综合运输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完成旅客运输量33亿人次,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快速交通圈初步形成,所有市、县(市、区)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均达到3A以上,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4%,公路、水运、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效能稳步提升,旅客出行服务更加便捷舒适。完成货运量104亿吨,货物周转量5万亿吨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756万标准箱,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三年突破百万标箱,货运物流更加集约高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大连港、营口港获批国家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11家企业入选“无车承运人”试点。邮政快递业快速发展,建成乡镇快递综合服务站3201个,建制村通快递比例达到92%,乡镇快递网点实现100%覆盖。邮政年业务量突破202.7亿元,累计完成7.95亿件,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
智慧交通创新引领作用凸显。79个客运站、2356条三类以上客运线路实现联网售票,全部地级市实现与全国大部分城市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100%。沈阳机场共用旅客服务平台被民航局纳入首批“四型机场”示范项目。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获批行业重点研发中心,完成部、省、厅科研项目立项146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奖项51项,创建省部级科研平台13个,科技创新水平快速提升。
绿色交通发展持续稳步推进。绿色交通省491个支撑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面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运输结构调整率先完成国家下达的铁路货运增量目标。大连港、营口港、辽中环路铁岭至本溪段高速公路等一批绿色交通项目全面建成,公路工程临时占地复垦率达到100%。节能技术广泛普及,业内沥青拌合站全部完成绿色改造,培育创建“绿色维修”达标示范企业1536家。沈阳、大连机场新增场内车辆超50%为新能源车辆,尾气改造100%达标,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施使用率达到100%。“黄标车”全部退出营运市场,出租汽车和公交车新能源车比重分别达到99.7%和86.8%,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超过50%,国省干线公路穿越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路段应急防护设施配备率达到100%,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连续5年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经受住岫岩“7·20”特大洪灾考验。实施普通公路安防工程隐患路段治理2万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造干线公路危桥923座,危桥处置率达到100%;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466座,基本实现存量危桥全部销号。加强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安全风险源头管理,推广农村客运车辆动态监控和安全应急预警等技术装备应用。细化完善《辽宁省公路水路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建立重点时段与平时相结合的安全隐患排查制度。组建农村公路险情监控和应急抢险队伍、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车队,确保节假日、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等关键时段安全应急保障及时到位。第一时间全面实施交通管控,第一时间恢复正常交通运输秩序,疫情防控成果显著。阶段性免收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和降低港口收费政策全面落实,争取省财政安排客运企业补贴资金5255万元。
交通行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下放行政权力76项,普通事项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完成,执法人员平稳下放。法治建设全面加强,出台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条例和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6部。管理协调机制不断完善,成立辽宁省综合交通运输改革领导小组,构建由交通、铁路、民航、邮政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交通物流协调机制。制定出台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健全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
专栏1 “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指标名称 |
规划目标 |
完成情况 |
公路水路建设投资额(亿元)* |
833 |
908 |
其中:高速公路(亿元)* |
150 |
151 |
普通公路(亿元)* |
520 |
556 |
运输场站(亿元)* |
35 |
48 |
港口水运(亿元)* |
128 |
153 |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
6496 |
6627 |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
2248 |
2108 |
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 |
13.5 |
13 |
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公里) |
4429 |
4331 |
港口生产泊位(个) |
539 |
432 |
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个) |
312 |
241 |
干线公路建设改造里程(万公里)* |
0.9 |
1 |
农村公路建设改造里程(万公里)* |
4.5 |
4.6 |
建制村通邮比例(%) |
100 |
100 |
注:*为五年累计数据
“十三五”以来,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总体成效显著,但与交通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短板。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不健全。运输通道还需完善,枢纽一体化衔接和转换效率有待提高,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发展亟需推进。二是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交通运输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度尚需提高,与制造业、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有待加强。三是投资规模总量仍显不足。面临资金来源单一、资源刚性约束加剧等多重压力,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尚显不足。四是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完善。交通运输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还需提升,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对标一流营商环境和人民群众期盼仍有差距。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政策环境新变化、交通供需新矛盾对辽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交通运输行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
支撑辽宁全面振兴,要求全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时期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五年,将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围绕构建沈阳、大连“双核”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全力推进辽宁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推动运输服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发展,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治理水平,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
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要求构建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要充分发挥辽宁对接东北亚、沟通欧亚大陆桥的区位优势,提升沈阳、大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国际功能和辐射能级,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完善国际航线网络,拓展“辽满欧”等陆路运输通道,强化紧密衔接东北地区、全面对接京津冀的骨干网络,加快构建辐射东北、畅通全国、连通全球的综合运输通道,为支撑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完善货运物流供应链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交通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要适应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带来的附加值高、时效性强、小批量、高频次货运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持续推进运输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完善末端配送网络,推进物流降本增效;要着力提升国际货运能力,畅通物流干线,完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各学科、各领域间深度交叉融合,呈现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发展态势,必将对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智慧交通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安全监管,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要落实用地、用海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推进绿色交通发展。
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要求提升交通出行服务品质。交通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人民满意交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居民的出行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高铁、民航、小汽车等多层次、个性化出行占比大幅增长,催生运输服务新供给。要求打造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客运服务体系,推动共享交通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全面满足高品质、多样化的旅客出行需求。同时要大力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体判断,“十四五”时期是辽宁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综合交通运输融合发展、结构优化的提升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起步期,是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要推动交通发展由积极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变、由相对独立向一体化融合转变、由强调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统筹优化,综合运输服务需进一步提质增效,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需稳步推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立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着力补短板、促融合、转方式、增动能、优治理、保安畅,统筹存量与增量、传统与新型交通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能和服务品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重大工程支撑引领,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力打造面向东北亚综合交通运输门户枢纽,展现交通强省建设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好保障、当好先行。
(二)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先行引领。聚焦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和新发展格局构建,服务辽宁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和扩大开放,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国防战略需要。适度超前谋划规划,积极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
融合开放,统筹协调。推进交通运输各种方式间及与相关产业、城镇布局的融合发展,发挥辽宁在国际、国内、区域层面的枢纽作用。统筹存量与增量、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网络效益和整体效能。
智慧赋能,改革创新。推动数字交通建设,探索新动能新模式,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打造智慧交通应用场景。破除制约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人民满意,安全绿色。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树立生态优先理念,促进交通运输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牢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增强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综合交通运输通道集约高效、枢纽衔接顺畅、网络层级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合理、衔接顺畅、功能互补,实现市市高效互联、县县便捷联通、乡镇快速入网。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与水平总体适应并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满意度。
基础设施立体互联。高速铁路实现地级市全覆盖。高速公路省际待贯通路段全部打通,国家高速公路网辽宁段力争全部开工建设,普通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全部通硬化路。重点港区疏港铁路全覆盖,枢纽机场实现轨道交通接入。
旅客运输便捷顺畅。综合客运枢纽地级市全覆盖,推进旅客出行“一票制”和“零距离换乘”。建制村通客车率持续保持100%,设区市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沈阳、大连机场吞吐量明显提升,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持续完善。
货物运输经济高效。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比达到1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多式联运型物流枢纽市级覆盖率达到100%,推进货物运输“一单制”和“无缝衔接”。邮政快递网络实现末端服务全覆盖。
发展方式智慧绿色。建成省级交通运输大数据平台,“互联网+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两客一危”等重点领域实现北斗技术普及应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地级市管输天然气全覆盖。
安全应急保障有力。安全风险防控、应急救援、应急运输等体系全面建立,交通运输安全多方共治格局基本形成。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得到全面控制。干线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0%以上。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省。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世界一流港口群、国内一流机场群,陆域县干线铁路全覆盖,高速公路基本县县互通,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快货物流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专栏2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指标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 属性 |
基础设施 立体互联 |
1.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
6627 |
7347 |
预期性 |
2.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
2108 |
2387 |
预期性 |
3.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 |
13 |
13.5 |
预期性 |
4.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公里) |
4331 |
4805 |
预期性 |
5.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比例(%) |
93 |
97 |
预期性 |
6.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 |
98 |
100 |
预期性 |
7.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数(个) |
241 |
270 |
预期性 |
8.重点港区铁路进港率(%) |
80 |
100 |
预期性 |
旅客运输 便捷顺畅 |
9.建制村通客车比例(%) |
100 |
100 |
预期性 |
10.设区市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 |
94 |
100 |
预期性 |
11.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电子客票覆盖率(%) |
- |
100 |
预期性 |
12.国内航线核心网快线数量(条) |
3 |
6 |
预期性 |
货物运输 经济高效 |
13.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物流快递比例(%) |
80 |
100 |
约束性 |
14.铁路货运量占比(%) |
13.4 |
15 |
预期性 |
15.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比(%) |
6.6① |
10 |
预期性 |
发展方式 智慧绿色 |
16.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 |
45 |
90 |
预期性 |
17.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绿色出行比例(%) |
- |
60 (沈阳、 大连 70) |
预期性 |
18.“两客一危”等重点领域北斗系统覆盖率(%) |
90 |
95 |
预期性 |
19.城市公交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占比(%) |
87 |
100 |
预期性 |
20.出租汽车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占比(%) |
99.7 |
100 |
预期性 |
安全应急 保障有力 |
21.道路运输较大及以上等级行车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下降率(%) |
12 |
预期性 |
22.干线一、二类桥梁比例(%) |
90%以上 |
约束性 |
注:
①为2019年数据。
三、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导向,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面向东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门户枢纽,加快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
(一)构建“双核两轴四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完善以沈阳、大连国际性综合枢纽城市为核心,辐射省内重要节点城市,衔接京津冀、哈长城市群的运输通道布局,推进通道内各运输方式同步规划、协同实施,构建“双核两轴四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以沈阳为核心,辐射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阜新和沈抚示范区的“环线+放射”都市圈快速交通走廊;建设以大连为核心,辐射“渤海翼”的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走廊和“黄海翼”的大连—丹东走廊;建设以综合性、大容量、立体化、快速化为主要特征,进关出海、纵贯全省的“人字形”两条综合交通运输主轴:即北京—秦皇岛—葫芦岛—锦州—盘锦—沈阳—铁岭—四平—长春—哈尔滨的京哈交通主轴和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青岛(山东)的沈大(青)交通主轴;建设“两横两纵”四条省际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即抚顺—沈阳—阜新—朝阳—承德(河北)、大连-丹东—桓仁—通化(吉林)的两横省际通道和庄河—营口—盘锦—锦州—朝阳—赤峰(内蒙古)、丹东—本溪—沈阳—阜新(彰武)—通辽(内蒙古)的两纵省际通道。
(二)打造高效衔接综合交通枢纽
推动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优化沿海港口规划布局,科学定位港口功能。完善以大连国际枢纽港为中心,营口港为骨干,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港多层级协同发展的沿海港口群格局。提升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强化集装箱、煤炭、矿石、原油等专业化码头合理集中布局。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加快老港区和泊位升级改造,有序推进LNG码头建设。推进港口与其他运输方式及物流场站等统一规划、协同管理。进一步完善仙人岛、鲅鱼圈、太平湾等港区的集疏运体系。聚焦智能港口运营,提升港口码头智能化水平。加快水路运输船队规模化、专业化、大型化发展进程。
专栏3 推动构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
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公共航道工程、盘锦港10万吨级航道、锦州港航道改扩建工程建设。推进皮口港区防波堤、葫芦岛绥中港区LNG作业区防波堤等工程建设。 码头泊位:推进葫芦岛绥中、营口仙人岛等港区LNG码头建设;推进营口港鲅鱼圈港区钢杂泊位改造、盘锦荣兴港区原油码头、营口仙人岛港区原油码头、锦州港第二港池集装箱码头二期扩建、锦州港第三港池东岸油品化工泊位、太平湾港区码头泊位工程等生产性泊位建设。 |
打造多级协同现代化机场群。优化完善机场布局,实现双核引领、干支协调、多点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形成层级清晰、功能完善、协调联动的机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沈阳、大连“双核”牵引的枢纽带动作用,加快主力基地航空公司建设,全力打造沈阳、大连区域航空枢纽,进一步增强两大枢纽机场运输能力与服务水平。推进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建设,提升跑道基础保障能力,适时恢复T2航站楼使用功能,提升T3航站楼国际功能保障能力,将沈阳机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远程洲际航线的核心枢纽和集散地。提升大连机场航站区运行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大连金州湾新机场开工建设,充分发挥大连机场国际货运枢纽功能,建设东北亚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提升支线机场与通用机场的服务效能,推动鞍山、丹东、锦州、营口、朝阳等支线机场与枢纽机场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本溪桓仁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优化通用机场布局,鼓励有条件的运输机场兼顾通用航空服务。
专栏4 打造多级协同现代化机场群
|
枢纽机场:实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建设,以及T2航站楼改扩建;加快推进大连金州湾新机场开工建设。 支线机场:加快推进新建本溪桓仁机场,改扩建鞍山、锦州、营口机场前期工作。 通用机场:完成沈阳法库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 |
建设一体衔接枢纽场站体系。推动枢纽场站综合、高效发展,实现客运枢纽立体化、零距离换乘,货运枢纽集约化、无缝衔接。重点建设一体化衔接型综合客运枢纽,推广多种运输方式同台换乘、功能区共享、安检设施共用,完善无障碍设施,提升换乘效率和出行质量。建设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空港货运枢纽、铁路物流基地、口岸枢纽,提升综合性货运物流服务功能,实现多式联运型物流枢纽市级节点全覆盖。优化邮政快递分拨中心布局,重点推进一批快递电商总部基地项目建设。
专栏5 建设一体衔接的枢纽场站体系
|
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大连北站综合客运枢纽、朝阳市高铁北站交通枢纽、沈抚示范区高铁枢纽建设,开展沈阳桃仙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大连机场新区综合客运枢纽前期工作。 货运枢纽:建设鞍山市中国西柳国际物流园区、沈阳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中心、中铁铁龙物流园区、锦州港多式联运物流基地、丹东口岸综合物流园区、朝阳北票港铁飞地经济物流园区等项目。 |
完善枢纽集疏运网络。推动连接港口、枢纽机场、大型物流园区等的轨道交通、铁路专用线建设,逐步实现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节点通铁路专用线。推动机场空港多种运输方式连接,实现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轨道交通接入。大力推进疏港铁路、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港内铁路和码头作业区的无缝衔接,实现重点港区铁路进港率100%、园区大宗货物快速集散。建设口岸、重要枢纽、产业园区等枢纽节点支线网络,强化与普通国省干线的快速连接。
专栏6 完善枢纽集疏运网络
|
疏港铁路:推进实施大连太平湾港、营口港仙人岛港区、锦州龙栖湾、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至鲅鱼圈等疏港铁路新建项目和高天线电化改造、营口线(边海线)电化改造项目。 机场轨道交通:推进实施沈阳地铁2号线南延引入桃仙机场项目、大连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 |
(三)完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构建发达快速网。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着力打造京沈、沈大现代化综合交通走廊,拓展高铁覆盖,推动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加快形成“沈阳放射式+沿海轴线式”高速铁路网,建设高速铁路496公里,确保沈阳至白河等高铁建成通车,加快开展秦沈二通道、丹东至通化等高铁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省际、区域间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打通区域待贯通路段,建设高速公路700公里,确保沈康高速四期、阜新至奈曼、京哈高速公路绥中(冀辽界)至盘锦段扩容改造、绥中至凌源、本溪至桓仁(宽甸)等国家高速公路项目全部建成通车。适时启动京哈高速公路盘锦至沈阳段扩容改造、沈阳至青龙高速公路、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专栏7 构建发达快速网
|
高速铁路:朝阳至秦沈高铁凌海南站、沈阳至白河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秦沈高铁第二通道、丹东至通化高速铁路、沈阳枢纽京沈至哈大高铁直通线等高速铁路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沈康高速鸭绿江街至新城子段、奈曼至营口高速公路福兴地(蒙辽界)至阜新段、京哈高速公路绥中(冀辽界)至盘锦段扩容改造、凌源(蒙辽界)至绥中高速公路、本溪至桓仁(宽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适时启动京哈高速公路盘锦至沈阳段扩容改造、沈阳至青龙高速公路、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
畅通优质干线网。以普速铁路、普通国省道、油气管道为主体,构建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综合交通干线网。推进普速铁路扩能、电气化改造,加快国家高铁通道客货分线运输,推进铁路公路平交道口改造,建设改造干线铁路410公里。推进干线公路提质改造,打造一批长寿命路面,实施普通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升级及绕城路改造1500公里,基本消除国道二级以下低标准路段。优化油气管网和沿海LNG接收站布局,建设油气管道600公里,重点实施原油、成品油老旧管道增输改造项目和一批天然气干支管网项目建设,实现全省主要炼油厂、终端市场的高效连通和地级市管输天然气全覆盖。
专栏8 畅通优质干线网
|
普速铁路:实施沈丹铁路凤凰城至金山湾段、锦承铁路叶柏寿至凌源段、沈吉铁路、溪田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推进阜新至盘锦铁路前期工作;实施铁路公路交叉“平改立”项目。 普通国省道:实施京沈线王府至务欢池段、京抚线盘锦界至红庙子桥段等干线公路扩容,集本线、傅桓线、丹阿线等低标准路段升级,通武线建昌县绕城、京抚线凡河至平顶堡段绕城等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项目1500公里。 油气管道:普兰店—丹东输气管道工程,双台子双向输气管道工程,锦州—盘锦输油管道工程,仙人岛—盘锦辽东湾新区输油管道项目,中交营口LNG接收站项目,锦州—大有能源基地—盘锦输油管道项目。 |
织密普惠基础网。以市域(郊)铁路、农村公路、邮政快递网为依托,构建广覆盖、深通达的基础交通网络。以沈阳、大连为重点,加快建设市域(郊)铁路,填补干线铁路网络空白。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补齐重要经济节点互联互通短板,服务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发展。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客运站开辟农村物流功能,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实现有出行需求的岛屿全部配建陆岛候乘设施,提升农村客运均等化水平。推动邮政快递设施延伸覆盖,统筹发展邮政普遍服务与快递服务设施,推广智能快件箱等智能化服务终端应用,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实现包裹、快件直投到村。
专栏9 织密普惠基础网
|
农村公路: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2万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互通硬化路。打造一批农村公路精品路、示范路。实施旅游、产业公路建设改造1000公里,补齐重要经济节点互联互通短板。 |
打造便捷城市群交通网。构建以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为主体的快速化、智能化、一体化城市群交通网,推动辽中南城市群城际铁路互联互通,引领支撑新型城镇化布局。加快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逐步推动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网对居民区、商业区、交通枢纽等客流密集节点的覆盖,重点推进沈阳地铁4号线等一批城市轨道项目建设。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结构,强化城市出口路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有效衔接,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强化城乡结合部道路标准匹配、衔接顺畅,提升城市内外交通转换效率。推动城市群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增强城市互联互通发展承载能力。
专栏10 打造便捷城市群交通网
|
城际铁路:研究沈阳至铁岭、沈阳至本溪、沈阳至辽阳至鞍山城际铁路建设。 轨道交通:推进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沈阳地铁3号线、沈阳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沈阳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大连地铁13号线等城市地铁建设;推进大连地铁4号线等地铁项目开工。研究沈阳地铁、轻轨与周边城市连接线项目。 城市出口路:推动铁岭京抚线开原出口、阜新京沈线彰武出口、朝阳老宽线凌源出口等城市出口路建设。 |
(四)巩固提升设施养护管理水平
落实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全面实施高质量养护管理,实施干线公路维修改造1万公里、农村公路维修改造1.5万公里,保持公路网络运营状况良好。强化常态化预防性养护工作,建设完善交通附属工程设施,国省道优良路率不低于85%。加快推进干线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建立政府与市场分工合理的养护生产模式。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行“路长制”,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80%。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模式,鼓励农村公路建设和一定时期的养护捆绑实施。加强通航建筑物、港口、锚地、水上综合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养护投入和运营管理。
四、打造便捷高效运输服务体系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改善旅客出行服务品质,提升货物流通周转效率,提供更加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运服务和全链条、一单制、一体化的货运物流服务,加强运输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推动旅客出行服务品质提升
完善多层次客运网络。倡导出行即服务理念,提供高品质客运服务。扩大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覆盖范围,增强高快速铁路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和培育国内航班航线运输网络,加快形成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网络,大力发展支线航空,推动干支有效衔接,航班正常率达到80%以上。提高城市公交线网密度、优化站点布局,设区市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构建无障碍出行体系,推进都市圈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推广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预约响应等服务模式,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鼓励和规范定制客运、网约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出行服务发展。
推进旅客联程联运。推进跨区域、跨方式旅客运输协同组织管理和有效对接,推广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提高铁路、民航、道路等领域客运出行电子客票使用率至80%,实现旅客出行“一站购票”“一票通行”。培育跨运输方式联程运输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空铁联运、公铁联运,扩大机场空铁、空巴等联运模式覆盖范围,推行跨运输方式异地候机候车、行李联程托运等配套服务。强化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联程联运功能,推进客运枢纽一体化衔接和“零距离换乘”。鼓励打造第三方数字化出行助手,为旅客提供一体化出行解决方案。
(二)推动货物流通周转效率提升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引导更大范围内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进一步提高铁路、水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占比。研究推行铁路货运新政策、新产品、新服务,探索开展高铁货运。加大铁路货运班列开行范围,提升主要物流通道干线铁路运输能力,强化“粮食安全”交通基础保障。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和航空快递,提升机场货邮吞吐量,提高航空货运服务水平。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加强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减少重载柴油货车在大宗散货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重点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推广海铁、公铁联运及水陆滚装运输,实现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比达到10%以上,开辟大连跨渤海“班轮+班列”滚装多式联运通道。深入实施大连港、营口港多式联运国家示范工程,整合陆港、空港和海港的物流资源,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枢纽布局。引导和鼓励传统货运物流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发展,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信息共享共用共管共治。推动跨方式换装转运设施设备标准化,推动标准装载单元循环共用,建立完善物流单元、运载单元、运输工具、转运装备相互匹配的多式联运装备体系。
创新货运组织模式。强化流通体系两端物流组织,提供全链条、一体化货运物流服务供给,降低物流成本。培育壮大网络货运等轻资产型物流企业,积极推广挂车共享、长途接驳甩挂等货运组织新模式,提升流通源头组织效率。大力发展高铁快运业务,鼓励电商、供销、邮政、快递、交通等协同发展,促进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衔接,创新集中配送、共同配送模式。鼓励城市共同配送中心、智能快件箱等设施建设,推广智能配送、无接触寄递等新模式,畅通配送服务“最后一公里”,降低末端配送成本。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拓展现有农村客运站服务功能,建设改造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100个,实现“一点多能、多站合一”,推动城乡物流协同高效发展。
(三)推动交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枢纽廊道经济。大力发展临港、临空、通道和枢纽经济,推动交通运输与周边沿线城镇、产业融合协同发展。以大连太平湾港产城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完善临港产业布局、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发挥港口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以枢纽机场为主要依托完善临空经济布局,加快形成以国际贸易、装备制造、快递物流等为主体的临空产业集群,推动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依托物流基地发展铁路枢纽经济,组建辽宁交通产业联盟,实现物流信息共享,推动交通运输企业深度融合。推动边境口岸服务跨境电商、进出口加工等产业聚集。
推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以民航、铁路、干线公路为依托,构建“快进”“漫游”交通网络。鼓励开通机场、铁路站点至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推广“交通+门票”等一站式票务服务。支持3A级以上景区、农村旅游景点公路连通项目建设,完善公路指引标识信息。打造一批精品旅游风景道、特色主题服务区,鼓励依托客运枢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鼓励慢行火车、房车旅游、低空飞行等旅游服务产品开发。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开发。
拉动关联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与制造、农业、邮政、物流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维护、装备制造、运输服务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全产业链保障能力。创新物流经营模式,促进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相互融合,打造产运销一体化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自有仓库、车辆、配送队伍等资源向社会开放,与乡村邮政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客运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推进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等设施与民航、铁路、公路枢纽同步规划建设,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和电商快递班列。推进寄递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跨境电商融合协同,促进供应链服务、冷链快递、跨境寄递、即时直递发展。
推动交通运输装备升级。做优做精交通装备产业,推动形成轨道交通、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等国际先进装备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新能源客车及成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交通装备。推进重载列车、智能船舶、智能网联汽车等载运工具研发,完成国际先进的高速列车、城际列车等标志性整机产品研发,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推动落实专用半挂车、新型公铁两用车等新型联运装备标准,促进集装化、厢式化、标准化运输装备应用,加快运载单元、快速转运设备、专用载运机具等升级改造。
五、加快交通运输发展转型升级
提升交通运输领域创新能力,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速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治理模式,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一)培育智慧交通发展新动能
加强科技研发与成果应用。发挥交通运输行业高速公路养护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养、运输服务、节能环保、安全应急等领域科技研发,在道路结构与材料、钢结构桥梁、绿色新能源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制度,加速行业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资源投入与引导研发机制。统筹军民共用重大交通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用航空产品及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推动建立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机制。深化科研管理领域改革,研究赋予科研机构和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权的灵活机制,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统筹存量与增量、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改造,推进5G基站、北斗卫星基站在重点地区、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合理布局,更大范围实现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推进实施一批智慧交通示范项目,结合沈山、沈大等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改造和辽宁东部绿色经济区发展,谋划建设智慧公路;依托沈阳、大连机场改扩建与新建项目,打造智慧机场;立足太平湾新港区开发建设和大窑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打造智慧港口;推动沈抚示范区建设“车路协同示范区”和“车联网封闭测试区”。加快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鼓励前沿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期研究,谋划探索自动驾驶、编队行驶等技术试验应用。推进运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融合,建设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
推动交通运输智能化管理。推进交通感知网络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推动建成交通运输大数据平台,推进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深化交通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沈抚示范区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建设项目。构建公路桥梁通行安全非现场执法系统,实现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的公路治超路警联合执法全覆盖。枢纽机场完成数字化转型,实施差异化安检、海关检疫“一次通关”、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一次安检”,推广行李跟踪技术应用,实现行李全流程可视及行李“门到门”服务。完善运载工具运行监测制度规范,实现对载运工具、装卸设施、机具设备等数据自动化采集。推动物流全程数字化建设,强化货物全程跟踪、实时可查、流程可询。强化大数据应用赋能交通治理,提升计划管理、调度指挥、信用监管、安全应急等领域智能管理水平。
(二)推动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统筹交通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生态选线选址,优化工程设计,减少构造物高填深挖,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周边生态系统功能和景观服务功能。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推进公路、铁路、旅游航道等沿线廊道环境整治,针对早期建设的交通工程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开展保护与修复工作。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交通线路、枢纽等设施布局,集约利用土地、通道线位、水域、岸线等资源。推进废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探索实施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养护工程。加强老旧设施设备更新利用,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幅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级客运站、重点港区污水循环利用率。建立邮政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逐年提升循环中转袋使用量及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装置普及率。
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加快淘汰老旧、高能耗交通装备,实现客货运输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设备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普及,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加快完善加气、加氢、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气站合理覆盖。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加强温拌沥青、绿色照明、机械设备变频控制等低碳技术工艺应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实现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60%(沈阳、大连达到70%)。推广绿色驾驶培训技术应用,实施汽车绿色维修制度。
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实施船舶及港口污染防治工程,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按规定定期开展港口码头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国省干线公路应急防护设施建设和维护。重点推进高速公路噪声“主动式”防治,确保新增高速公路噪声超标敏感路段及时完成治理工作。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治,加强机场设施“油改电”建设和改造。推动开展绿色包装,持续推进邮件快件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三)提高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提升基础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和抗灾能力。建设完善铁路、公路安全设施,推进事故易发路段综合整治,加强公路危病桥梁改造、隧道提质改造,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水平。加强边海防公路建设,完善重点边境口岸基础设施,改善毗邻边境的自然村交通条件,提高稳边固边能力。强化重点基础设施以及车船设备等的安全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安全风险分级防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广车辆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安装和电子运单使用,实现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超过90%。加快补齐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状态和性能感知技术短板,监测、分析在建、运行交通基础设施质量状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科学决策水平。
完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和制度标准,推动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督防控体系。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完善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重大险情技术调查等工作制度,健全优化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研究制定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监管权力、责任、监管、任务四个清单,建立安全生产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创新探索重大风险省、市、县三级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研判机制,构建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推进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各领域间,以及与应急、公安各部门间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共享。鼓励购买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研究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保险制度。建立全过程、全链条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
健全应急救援救助体系。应对突发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门综合交通预警、应急信息沟通、应急运输保障协调机制,完善综合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公路应急保障能力,结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公路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与路网发展、抢险需求相适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体系。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建设,推进重大海上溢油清除和抢险打捞能力建设。加强内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救助基地、站点建设,优化内陆八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布局。推进建立健全各级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广“无脚本”演练,完善社会资源征用补偿机制。
专栏11 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
加强全寿命周期结构安全理论、新型结构设计理论等研究,在公路水运工程新结构、长寿命沥青混凝土路面等领域取得突破。充分发挥重大工程、新技术工程技术创新和理论验证优势,推行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加工。深入推进项目管理与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有机融合,深化BIM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 |
(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
优化交通营商环境。依法持续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申报材料,在更大范围实施“事前承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审批管理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推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管,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创新开展交通工程建设、交通出行、运输物流等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推进交通运输分级分类信用评价应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常态化跨方式、跨部门、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制。健全完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体系,加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空间规划的紧密衔接,推动跨区域、跨层级、跨方式的多规融合协同。推进公路、航道等交通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落实交通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深化投融资体制创新改革,吸引大型央企等战略投资者参与交通建设。
完善政策法规流程。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优化省、市、县三级执法层级管理衔接机制。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推广证照分离,积极推进管家式审批服务。实施行政审批“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实行网上审批。强化政务信息公开,推进行政管理更加集中、透明、便民、高效,接受社会监督。加快推进《辽宁省公路条例》《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强化制度保障。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持续提升交通运输人才队伍素质,构建交通行业高端人才智库。推进辽宁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全省交通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按规定实施干部“上派下挂”制度,选派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交通运输部、发达省份及行业基层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增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职业化交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修订完善人才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
加强交通软实力建设。弘扬以“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民航英雄机组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交通精神,增强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城乡公交、出租车、邮政快递等领域,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标兵、班组等创建活动,带动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深入开展交通文明宣传引导,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引导文明出行,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提升。
六、强化重大工程支撑引领
围绕构建以沈阳、大连“双核”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强化交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推动实施六大工程,推动以沈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核心的沈阳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推进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建设以京哈综合运输通道为引领的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构建以沿海沿边旅游廊道为支撑的辽东绿色示范区,打造以国际综合运输通道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前沿,推动以智慧绿色交通建设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助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互补、融合联动,服务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
(一)建设沈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沈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依托机场、高铁站、内陆港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发挥辐射东北亚的国际门户枢纽作用。建设综合交通骨干网络。推动形成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络,重点推进沈阳至鞍山城际铁路项目建设,打造沈阳都市圈1小时交通圈。建设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式“多网合一”复合通道,重点推进沈抚二号公路等通道建设,打造沈铁、沈抚、沈本、沈辽鞍、沈盘、沈彰、沈康七大城际交通走廊,打通市际间断头路。完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高标准打造平安、智慧、绿色、人文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推动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接入机场,实现“机场+轨道交通”无缝衔接。建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提升T3航站楼国际服务能力。建设“国家级+区域级”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客运枢纽间快速通达。推动建设综合货运枢纽。做大做强沈阳国际陆港综合货运枢纽,激励引导大型快递企业、跨境电商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进驻,推动铁路、公路、航空货运设施在空间上集约布局、高效衔接。构建“物流枢纽+园区+配送中心”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建设沈阳铁路综合货场、沈北综合物流园等综合货运枢纽。提升城际运输服务水平,加强综合运输方式票制、运营时间等方面衔接,提供满足城市群、都市圈出行的“公交化”运输服务。完善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打造东北亚航空枢纽。
(二)建设大连国际性枢纽海港,带动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
发挥大连港枢纽海港效应,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推进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增强大连港核心引领作用,强化大连港东北亚外贸干线港地位,巩固大连港至中欧、中北美、中东集装箱远洋干线,逐步开辟南美远洋干线。搭建大连港至丹东、锦州、盘锦等环渤海港口的公共驳运平台。推动渤海湾客滚运力更新,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豪华客滚船队。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拓展贸易、金融、咨询等现代港口服务功能,鼓励沿海捎带、航运期货等创新业务发展。优化港口物流组织流程,打造集装箱、保税、临港加工、冷链和大宗商品贸易等港口物流体系。完善港口服务网络,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快港口从物流服务商向贸易运营商转变。支持临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港口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港口作为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建设的核心资源,推进太平湾港口建设和综合开发,实现口岸、转运、保税、仓储等功能设施在港口集约布局,支持太平湾建设集“港、产、城、融、创”于一体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三)完善京哈综合运输通道,引领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
建设布局合理、能力充分、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陆海空地一体化综合交通走廊,抓住京沈高铁开通运营的契机,发挥辽宁北接哈长城市群、南接京津冀城市群的枢纽优势,推动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推进铁路提速扩能。加快推进国铁沈山线提质扩能,提升高速货运列车承载能力,加快开展秦皇岛至沈阳二通道高速铁路前期工作。加快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尽早开工建设京哈高速公路绥中(冀辽界)至盘锦段扩容改造,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成智慧高速公路;紧密对接国家规划,适时启动青龙至沈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建设东北地区进出关高速公路新通道。加快干线公路提质升级。提升国道京沈线(G101)、京抚线(G102)、通武线(G230)等普通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提高省际交通繁忙路段通行能力,实现技术标准衔接匹配。加强枢纽节点建设。着力完善港站货运枢纽布局、集疏运体系,建设改造制约通道功能充分发挥的城乡结合部、互通立交、拥堵路段等薄弱环节,补齐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短板,提升通道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构建沿海沿边旅游廊道,拉动辽宁东部绿色经济区建设
依托辽宁沿海旅游带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品质卓越、功能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高标准创建沿海沿边美丽交通走廊。优化旅游“快进”通道布局。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本桓宽高速公路建设,实施集本线、鹤大线等干线公路与重点景区间连接线建设改造;开展西丰至新宾、宽甸至营口等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论证,科学把握建设时机。打造“慢游”生态景观路。依托国道丹东线、丹阿线、省道小灯线等沿途风景优美的干线公路,拓展完善通达、游憩、体验、运动、文化等复合功能,视需求增设自行车道、慢行步道、马拉松赛道等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附属设施。拓展机场、铁路客站、长途客运站等枢纽旅游服务功能,改造升级枢纽内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标识引导系统等设施,开通枢纽至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创新旅游交通产品。结合沿鸭绿江、浑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汽车露营地,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和历史人文线,形成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
(五)推动构建东北海陆大通道,支撑辽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连通日韩、东南亚和东南沿海与蒙俄、中亚、欧洲等地区的海陆运输大通道,推动辽宁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巩固提升“辽满欧”通道运营成果。优化通道及枢纽布局,完善以大连港、沈阳铁路枢纽为核心,以营口港、盘锦港为重要节点,辐射日韩、东南沿海、哈长城市群等腹地,由满洲里口岸出入境,经俄罗斯至欧洲的大通道,推动中欧班列(沈阳)稳定运营,建设大连中欧班列沿海集结中心。依托莫斯科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项目,打造中欧班列在境外的集结中心,提升境外物流节点的联运、转运和集散能力。建设完善锡赤朝锦综合运输通道。开辟锦州、朝阳、赤峰经内蒙古出境,至蒙古国、俄罗斯及欧洲国家的跨境运输通道,重点强化锦赤线等货运铁路能力提升,依托锦州港加快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加快提升锦州湾机场货运服务功能,形成以锦州港为支点的中蒙俄经济走廊新通道。建设长白通丹综合运输通道。以丹东口岸设施为依托,强化公路、铁路、水运等货运设施集中布设、一体衔接,形成口岸型综合货运枢纽,开辟丹东经通化、长春至蒙古、俄罗斯及欧洲的跨境运输通道。探索开辟辽新欧(中亚)综合运输通道。构建沈阳、盘锦经内蒙古、新疆出境,至中亚及欧洲国家的跨境运输通道,加快完善沿线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道运输服务水平。
(六)实施智慧绿色交通工程,推进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创建广泛的应用场景,建设一批全面感知、互联高效、智慧便捷、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新基建项目。创新推动智慧交通建设,加快在重要通道、枢纽节点上推进以5G、北斗等先进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交通感知网连续覆盖。率先突破封闭场景中智能应用,重点建设大连港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堆场、营口港自动化堆场以及智慧园区等;逐步推进开放环境中创新应用,加快建成盘锦5G石化运输智慧路、中德产业园车路协同示范区、沈白智慧高铁、沈康高速公路鸭绿江街至新城子段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推进数字交通做大做强,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新技术,建成交通大数据平台,推动构建集数字化设施、装备、运维、建造等于一体的“数字基建”体系,实现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培育壮大交通运输全产业链条,推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维护、装备制造、运输服务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强与制造、邮政、物流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构建智能整车研发制造体系,加快形成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拓展交通运输全产业链条。
七、扎实推动交通强国试点建设
牢牢把握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有利契机,积极在优势领域、特色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探索成功模式、积累先进经验,推动综合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在全国率先实现突破。
(一)全面落实国家试点任务
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确保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纲领、蓝图全面落实。推动《辽宁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方案》落地见效,全力抓好“四好农村路”、多式联运、平安交通和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国家试点建设。重点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完善和提质改造,提升高效衔接和规范统一的多式联运服务水平,推动以构建安全生产监督防控体系、创新安全监管模式等为重点的平安交通建设,建设以信用公交、绿色公交、智慧公交、便捷公交、人文公交为特色的城市公共交通。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努力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全国样板,争取2022年取得试点任务的阶段性成果,2025年取得相对完善的系统性成果并推广实施。
(二)积极开展省内试点建设
加强统筹指导、评估督导,组织开展省内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滚动实施、压茬推进,鼓励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性、综合性试点申报,进一步丰富交通强国试点内容,夯实交通强国建设基础。发挥领域优势、区域特色,在设施、技术、管理、服务领域全面开展先行先试,积累先进经验和创新举措,为加快辽宁交通强省建设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探索新发展路径。
(三)强化试点实施保障
统筹跨方式、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重点工程项目支撑,对引领性强、示范作用明显的试点任务要重点推动,争取尽早实现突破,以点带面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积极的试点导向,及时研究制定试点支持鼓励政策,对符合试点方向、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的试点任务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增强试点参建单位积极性。扎实做好试点任务跟踪评估,强化横向交流互动,及时总结好的经验举措,争取在更多领域形成创新成果、积累先进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调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促发展谋振兴、当尖兵挑重担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规划实施提供政治保障。
(二)加强组织协调
深化交通大部门制改革,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区域间工作协调机制,妥善解决涉及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问题。强化交通运输与产业布局、城镇化、生态环保等政策衔接,将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纳入国土空间等规划,保障用地、用海需求。协调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保障综合交通运输重点目标任务完成。落实省、市、县三级管理单位主体责任,细化目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及责任分工,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三)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支持,保证稳定的投资规模和强度。建立健全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对交通运输发展中公益性投入的保障能力。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推广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筹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开展资金保障能力评估,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控。
(四)强化监督落实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两年前期、一年计划”的模式推进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协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建立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确保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保持项目建设的持续性。加强规划实施中的动态调度和监测分析,及时组织中期评估,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进行调整。